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4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3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第35-3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三、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39-41页 |
一、研究主要创新 | 第39页 |
二、研究主要不足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理论 | 第41-83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基本理论 | 第41-68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念的界定 | 第41-44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 第44-47页 |
三、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依据 | 第47-57页 |
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57-68页 |
第二节 政府会计基本理论 | 第68-75页 |
一、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 | 第68-70页 |
二、政府会计的职能 | 第70-71页 |
三、政府会计目标 | 第71-73页 |
四、政府会计的会计基础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 第75-83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决定政府会计中负债的核算内容 | 第75-76页 |
二、政府会计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供信息 | 第76-78页 |
三、政府会计职能的发挥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 第78-79页 |
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政府会计的影响 | 第79-83页 |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状 | 第83-103页 |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 | 第83-86页 |
一、革命根据地举债情况 | 第83-84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举债情况 | 第84-86页 |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86-94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86-87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内容 | 第87-94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债务 | 第94-100页 |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 第94-97页 |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与存在的风险 | 第97-98页 |
三、摸清地方政府"债务家底"是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 第98-100页 |
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100-103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0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的政府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3-121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 | 第103-106页 |
一、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 | 第103-104页 |
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规范体系 | 第104-105页 |
三、会计基础与核算原则 | 第105页 |
四、会计报表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现状 | 第106-109页 |
一、会计基础与债务的确认 | 第106页 |
二、负债的计量与账务处理 | 第106-108页 |
三、地方政府债务的报告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9-118页 |
一、对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评价 | 第109-110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被核算的范围太窄、报告的内容太少 | 第110-112页 |
三、不能反映政府债务总体规模、具体构成状况 | 第112-113页 |
四、地方政府举债情况没有被清晰地核算与反映 | 第113-117页 |
五、收付实现制在债务核算方面的局限性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现行政府会计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一、政府会计反映职能的不完整导致其在债务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的缺失 | 第118页 |
二、不规范、残缺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影响对债务状况的客观评价 | 第118页 |
三、残缺的债务信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控制与化解 | 第118-119页 |
四、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信息的缺乏制约地方财政风险管理 | 第119页 |
第五节 改革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 第119-121页 |
一、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 第119-120页 |
二、加强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 第120页 |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客观要求 | 第120-121页 |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21-147页 |
第一节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的负债 | 第121-126页 |
一、《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关于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 | 第121-124页 |
二、《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可供借鉴的经验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府债务的确认与报告 | 第126-143页 |
一、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126-131页 |
二、债务管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31-134页 |
三、美国政府会计中的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 第134-141页 |
四、政府会计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法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政府债务的确认与报告 | 第143-147页 |
一、法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第143-144页 |
二、法国政府会计中的负债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 第144-145页 |
三、债务管理与政府会计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145-147页 |
第六章 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次序及目标 | 第147-160页 |
第一节 中国地方政府举债的法律规范亟待完善 | 第147-153页 |
一、约束我国地方政府举债的法律规范 | 第147-148页 |
二、完善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法律规范,明确政府会计的对象 | 第148-151页 |
三、完善其他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管 | 第151-153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目标 | 第153-160页 |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 第153-155页 |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目标 | 第155-160页 |
第七章 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构想 | 第160-183页 |
第一节 政府会计规范体系的构建 | 第160-161页 |
一、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 | 第160页 |
二、构建政府会计具体准则 | 第160-161页 |
三、建立政府会计制度 | 第161页 |
第二节 明确权责发生制原则应为地方政府债务核算的基础 | 第161-163页 |
一、收付实现制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存在明显缺陷 | 第161-162页 |
二、权责发生制能使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得到较客观、全面、及时反映 | 第162-163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直接显性债务的确认与计量 | 第163-171页 |
一、发行债券的核算 | 第163-168页 |
二、协议借款的核算 | 第168-169页 |
三、法定的应支未支支出的核算 | 第169-170页 |
四、法定的公务员养老金的核算 | 第170-171页 |
第四节 地方政府直接隐性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 第171-172页 |
一、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的资本性和经常性支出 | 第171页 |
二、社会保障债务的确认与计量 | 第171-172页 |
第五节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 第172-177页 |
一、地方政府或有显性债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 第172-177页 |
二、地方政府或有隐性负债的披露 | 第177页 |
第六节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报告制度 | 第177-183页 |
一、地方政府债务报告的构成与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 第178-179页 |
二、地方政府债务报告的具体构想 | 第179-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89-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