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

目录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1章 导论第13-19页
   ·选题意义第13-14页
   ·文献综述第14-15页
     ·主要外文文献综述第14页
     ·主要中文文献综述第14-15页
   ·结构安排第15-17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7-19页
第2章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的理论分析第19-41页
   ·马列主义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19-24页
     ·马克思的财政货币协调观第19-22页
     ·列宁的财政货币协调观第22-2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24-31页
     ·毛泽东和陈云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及发展第24-27页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27-29页
     ·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理论的财政货币协调观第29-31页
   ·凯恩斯学派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1-34页
     ·凯恩斯经济学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1-32页
     ·后凯恩斯主义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2-34页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4页
   ·新自由主义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4-38页
     ·货币学派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5-36页
     ·供给学派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6-37页
     ·理性预期学派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7-38页
   ·公共选择学派和博弈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8-41页
     ·公共选择学派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8-39页
     ·博弈论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观第39-41页
第3章 财政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分析第41-59页
   ·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工具第41-44页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内涵第41页
     ·政策目标第41-42页
     ·主要政策工具第42-44页
   ·IS-LM模型下的政策作用机理第44-48页
     ·IS-LM模型的结构第44-45页
     ·政策作用机理分析第45-48页
   ·IS-LM-BP模型下政策作用机理第48-53页
     ·模型结构第48-49页
     ·政策作用机理分析第49-53页
   ·财政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53-54页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第53页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53-54页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模式第54-59页
第4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效果分析第59-105页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分析简述第59-61页
     ·财政政策及其变量选择第59-60页
     ·货币政策及其变量选择第60-61页
   ·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领域的协调第61-76页
     ·我国经济增长特征及支持增长的财政货币政策第61-64页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第64-68页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分析第68-75页
     ·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评析第75-76页
   ·财政货币政策在价格稳定领域的协调第76-92页
     ·我国价格总水平变动特征及确保稳定的财政货币政策第76-78页
     ·财政政策对价格总水平影响的计量分析第78-82页
     ·货币政策对价格总水平影响的计量分析第82-91页
     ·财政货币政策对价格总水平的综合评析第91-92页
   ·财政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领域的协调第92-105页
     ·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第92页
     ·金融稳定的衡量标准第92-94页
     ·财政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计量分析第94-98页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计量分析第98-103页
     ·财政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综合评析第103-105页
第5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第105-132页
   ·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分析第105-117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工具第105页
     ·美国的财政体制及制度分析第105-107页
     ·美国的银行体系及制度分析第107-109页
     ·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第109-115页
     ·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特点第115-117页
   ·德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分析第117-121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第117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第117-119页
     ·德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演变第119-121页
   ·日本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分析第121-127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第121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第121-122页
     ·日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演变第122-127页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综述第127-132页
第6章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路径分析第132-157页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概述第132页
   ·国债的财政金融双重功能及协调分析第132-139页
     ·国债的基本概念第132-133页
     ·国债的双重职能第133-136页
     ·国债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第136-137页
     ·中国国债市场的现状和问题第137-139页
     ·完善国债市场的思路第139页
   ·税收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协调配合分析第139-142页
     ·税收政策和利率政策协调的概念第139-140页
     ·税收政策与利率政策各自功能侧重点第140-142页
     ·税收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结合点第142页
   ·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金融效应及协调分析第142-149页
     ·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和要素第142-144页
     ·社会保障基金的功能分析第144-147页
     ·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货币协调点第147-149页
   ·资本市场的财政和金融功能协调第149-152页
     ·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第149-150页
     ·资本市场的功能分析第150-151页
     ·资本市场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点第151页
     ·我国资本市场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思路第151-152页
   ·政策性金融第152-157页
     ·政策性金融的概念第152页
     ·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第152-153页
     ·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点第153-154页
     ·中国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和问题第154页
     ·政策性金融的转型第154-157页
第7章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和建议第157-191页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存在的问题第157-169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自运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7-158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基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58-160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上的不足第160-165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在历次调控中表现的不足第165-169页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建议第169-191页
     ·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基础的建议第169-173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规划先行第173-175页
     ·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配合方面的建议第175-178页
     ·完善和健全我国的国债市场第178-179页
     ·完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体系第179-182页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第182-185页
     ·加强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其他领域的配合第185-191页
附录:1991—2009重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列表第191-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第212-213页
后记第213-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一税理论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践
下一篇:中国政府会计问题研究--基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