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 第10-12页 |
·基本原则 | 第10页 |
·基本思路及主要预测因素选择 | 第10-1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自然增长法 | 第12页 |
·GM(1,1)灰色模型预测法 | 第12页 |
·趋势外推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6页 |
·粮食安全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粮食安全问题的提出 | 第13页 |
·国外粮食安全概念研究 | 第13-15页 |
·国内粮食安全概念研究 | 第15-18页 |
·耕地保护研究概况 | 第18-26页 |
·国外农地保护进展 | 第18-20页 |
·我国耕地保护进展 | 第20-26页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26-35页 |
·耕地与耕地保护 | 第26-27页 |
·耕地 | 第26页 |
·基本农田 | 第26页 |
·耕地保护 | 第26-27页 |
·耕地的功能分析 | 第27-29页 |
·耕地的社会稳定功能 | 第27页 |
·耕地的生态安全功能 | 第27-28页 |
·耕地的经济安全功能 | 第28页 |
·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 第28-29页 |
·耕地保有量的内涵及外部性 | 第29-31页 |
·耕地保有量的内涵 | 第29-30页 |
·耕地保有量的外部性 | 第30-31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1-35页 |
·土地稀缺原理 | 第31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31-32页 |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 | 第32-33页 |
·投入产出理论 | 第3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甘肃省概况 | 第35-41页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5-36页 |
·自然条件 | 第36-38页 |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气候 | 第36页 |
·植被 | 第36页 |
·土壤 | 第36-37页 |
·水资源 | 第37页 |
·生物资源 | 第37页 |
·矿产资源 | 第37-38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8-41页 |
·人口 | 第38页 |
·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科教与卫生 | 第39-40页 |
·交通区位与通讯 | 第40页 |
·商业与旅游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基于粮食安全下的甘肃省耕地保有量预测 | 第41-53页 |
·甘肃省耕地资源利用状况 | 第41-42页 |
·2010-2020 年甘肃省耕地变化趋势分析 | 第42-43页 |
·1996-2008 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 | 第42页 |
·甘肃省耕地变化的趋势判断 | 第42-43页 |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预测 | 第43-47页 |
·总人口预测 | 第43-45页 |
·粮食需求量预测 | 第45页 |
·粮食单产预测 | 第45-46页 |
·复种指数预测 | 第46页 |
·粮经比预测 | 第46-47页 |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 | 第47页 |
·耕地供给量估算 | 第47-50页 |
·耕地减少预测 | 第47-49页 |
·耕地增加预测 | 第49页 |
·耕地供给量估算 | 第49-50页 |
·耕地保有量确定 | 第50页 |
·结论分析 | 第50-51页 |
·粮食安全下的甘肃省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 第51-53页 |
·加强土地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法制观念 | 第51页 |
·完善和创新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 第51页 |
·严格执行并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力度,坚持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 | 第52页 |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耕地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