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1章 先秦时期河北历史概况及艺术发展概况 | 第14-23页 |
·先秦时期河北历史概况 | 第14-21页 |
·远古至夏代的河北历史概况 | 第15-16页 |
·商、周时期的河北历史概况 | 第16-19页 |
·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北历史概况 | 第19-21页 |
·先秦时期河北艺术文化概况 | 第21-23页 |
第2章 远古至夏代的河北音乐历史 | 第23-32页 |
·远古的音乐传说 | 第23-27页 |
·伶伦制律的传说 | 第23-24页 |
·早期的音乐家——夔 | 第24-25页 |
·乐舞《咸池》的传说 | 第25-26页 |
·乐舞《大章》的传说 | 第26页 |
·乐舞《大韶》的传说 | 第26-27页 |
·其它传说 | 第27页 |
·夏代的乐舞《大夏》 | 第27-28页 |
·音乐思想 | 第28页 |
·远古至夏时期的乐器 | 第28-30页 |
·鼓 | 第29页 |
·磬 | 第29-30页 |
·其它乐器的记载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商、周时期的河北音乐历史 | 第32-44页 |
·商代乐舞 | 第32-36页 |
·乐舞《大濩》 | 第32-33页 |
·诗经中的乐舞 | 第33-36页 |
·周代礼乐 | 第36-39页 |
·乐悬制度 | 第37-38页 |
·周代礼乐中的乐舞 | 第38-39页 |
·音乐思想 | 第39页 |
·商、周时期的乐器 | 第39-42页 |
·铃 | 第40-41页 |
·磬 | 第41-42页 |
·连珠纹甬钟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北音乐历史 | 第44-67页 |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 第44-45页 |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 | 第45-50页 |
·《诗经》中的民间音乐 | 第45-46页 |
·慷慨的"易水歌" | 第46-47页 |
·赵地、中山的民间音乐 | 第47-48页 |
·荀子的《成相篇》 | 第48-49页 |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师和乐人 | 第49-50页 |
·音乐思想 | 第50-51页 |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 | 第51-64页 |
·编镈 | 第51-53页 |
·甬钟 | 第53-55页 |
·编钟 | 第55-56页 |
·纽钟 | 第56-57页 |
·铎 | 第57页 |
·铜铃 | 第57-60页 |
·编铃 | 第60-61页 |
·陶铙 | 第61页 |
·编环 | 第61-62页 |
·编磬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