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和模型试验简介 | 第14-24页 |
·数值计算简介 | 第14-17页 |
·可压缩流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14-15页 |
·不可压缩流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15-16页 |
·湍流模拟 | 第16-17页 |
·模型试验简介 | 第17-24页 |
·列车空气动力特性风洞模型试验方法与模型简介 | 第17-21页 |
·列车气动力特性动模型模型试验系统简介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 第24-32页 |
·集装箱平车动模型试验结果与流场数值计算结果比较 | 第24-28页 |
·集装箱列车过双线隧道时测点压力变化结果比较 | 第24-26页 |
·集装箱列车与CRH2动车组在隧道内交会时测点压力变化结果比较 | 第26-28页 |
·集装箱平车风洞试验结果与流场数值计算结果比较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横风作用下集装箱平车气动性能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数值流场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32页 |
·计算区域、计算网格 | 第32-33页 |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计算结果 | 第33-37页 |
·流场压力分布计算结果 | 第33-34页 |
·横风作用下列车气动特性计算结果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明线交会时集装箱平车气动性能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数值流场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38页 |
·计算区域、计算网格 | 第38-39页 |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计算结果 | 第40-46页 |
·集装箱列车交会压力波计算结果 | 第40-43页 |
·流场压力分布计算结果 | 第43-44页 |
·横向力、倾覆力矩以及升力计算结果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单车过双线隧道时集装箱平车气动性能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 第48-62页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8-50页 |
·数值流场计算模型 | 第50-51页 |
·计算模型、计算区域 | 第50页 |
·计算网格 | 第50页 |
·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计算结果 | 第51-60页 |
·集装箱列车过隧道时压力波动过程分析 | 第51-53页 |
·集装箱平车表面压力变化计算结果 | 第53-58页 |
·隧道壁面压力变化计算结果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七章 双线隧道内交会时集装箱平车气动性能计算模型与结果分析 | 第62-72页 |
·数值流场计算模型 | 第62-63页 |
·计算模型、计算区域和计算网格 | 第62-63页 |
·边界条件 | 第63页 |
·计算结果 | 第63-71页 |
·集装箱列车与CRH2动车组在隧道内交会时压力波动过程分析 | 第63-64页 |
·集装箱平车表面压力变化计算结果 | 第64-69页 |
·隧道壁面压力变化计算结果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2-74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本文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