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类型观光农业园对比分析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13页 |
·农业的概念 | 第9-10页 |
·观光的定义及内涵演化过程 | 第10-11页 |
·观光农业的概念 | 第11-12页 |
·观光农业与农业观光的异同 | 第12页 |
·观光农业园 | 第12-13页 |
·促使观光农业园发展的基础环境 | 第13-16页 |
·对于回归自然心理的普遍渴望 | 第13页 |
·旅游休闲投入的不断增加 | 第13-15页 |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日益改善 | 第15页 |
·农业内涵的发展 | 第15页 |
·农民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 | 第15页 |
·对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的追求 | 第15-16页 |
·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脉络 | 第16-21页 |
·国外发展情况 | 第16-21页 |
·国内发展情况 | 第21页 |
·国内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6页 |
·观光农业园基础概念的研究 | 第22页 |
·观光农业园产生的背景研究 | 第22页 |
·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特点 | 第22-23页 |
·观光农业园相关设计原则的研究 | 第23页 |
·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内容的研究 | 第23-25页 |
·河南省内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 第25-26页 |
2. 引言 | 第26-30页 |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26-28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26-2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28-30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8-30页 |
·文献研究 | 第28页 |
·归纳总结 | 第28页 |
·案例实证 | 第28-29页 |
·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3. 观光农业园的基本特征和承载的功能 | 第30-34页 |
·观光农业园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 第30-32页 |
·多种系统的复合性 | 第30页 |
·观赏内容及手段的丰富性 | 第30页 |
·鲜明的地域特征 | 第30-31页 |
·创造收益的多元化 | 第31-32页 |
·观光农业园所承载的功能 | 第32-34页 |
·观光休憩的功能 | 第32页 |
·文化传播的功能 | 第32页 |
·科普教育功能 | 第32-33页 |
·新技术的示范功能 | 第33页 |
·政府及企业的展示功能 | 第33页 |
·城乡空间的衔接作用 | 第33-34页 |
4. 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特点和布局形式 | 第34-39页 |
·观光农业园的地域分布特点 | 第34-36页 |
·地域分布特点 | 第34-35页 |
·地理区位环境的利用 | 第35-36页 |
·观光农业园的主要布局形式 | 第36-39页 |
·环状布局形式 | 第37页 |
·块状布局形式 | 第37-38页 |
·组团式局形式 | 第38-39页 |
5. 观光农业园的分类 | 第39-44页 |
·以主要生产产品的类别划分 | 第39-40页 |
·以利用对象的不同划分 | 第40页 |
·以投资主体划分 | 第40页 |
·以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所占比重进行划分 | 第40-44页 |
·生产型观光农业园 | 第41页 |
·科技教育型观光农业园 | 第41-42页 |
·观赏型观光农业园 | 第42页 |
·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 | 第42-44页 |
6. 观光农业园实例分析 | 第44-65页 |
·生产型观光农业园实例简析 | 第44-47页 |
·科技教育型观光农业园实例简析 | 第47-53页 |
·观赏型观光农业园实例简析 | 第53-59页 |
·休闲度假型观光农业园实例简析 | 第59-64页 |
·各类型观光农业园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7. 结论 | 第65-6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5-66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