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村落空间形态分析--以郑州市为例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相关概念 | 第9-12页 |
·城市郊区与边缘区 | 第9-11页 |
·乡村聚落 | 第11页 |
·乡村城市化 | 第11-12页 |
·城市化定义 | 第11-12页 |
·乡村城市化 | 第12页 |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村落空间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村落空间 | 第13-15页 |
·村落人居环境 | 第15页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15-16页 |
2 引言 | 第16-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农村的发展 | 第16页 |
·城乡协调发展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8页 |
·研究内容界定 | 第17-18页 |
·研究范围及概况 | 第18-23页 |
·研究区域范围 | 第18-19页 |
·村落选取依据 | 第19-2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2页 |
·城市郊区村落类型划分 | 第22-23页 |
·城市郊区村落与传统典型村落的区别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景观要素的选取 | 第23-24页 |
·界面分类 | 第24-25页 |
·立体界面 | 第24-25页 |
·底界面 | 第25页 |
·郊区村落特征研究 | 第25页 |
·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5页 |
·方法与框架 | 第25-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4 城郊村落形态构成 | 第28-56页 |
·村落形态构成要素 | 第28页 |
·村落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 | 第28页 |
·整体形态层面 | 第28-29页 |
·坑塘水体形态 | 第28-29页 |
·对村落边界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村落建筑的影响 | 第29页 |
·居住形态层面 | 第29-46页 |
·村落建筑 | 第29-43页 |
·建筑布局 | 第29-32页 |
·指数分析 | 第32-34页 |
·布局类型 | 第34-35页 |
·建筑(院落)类型 | 第35-37页 |
·用地结构 | 第37-38页 |
·建筑的组合形式 | 第38-40页 |
·建筑的空间过渡 | 第40-43页 |
·村落绿地 | 第43-46页 |
·村落绿地的意义 | 第43页 |
·村落绿地类型 | 第43页 |
·村落绿地结构 | 第43-44页 |
·分布特点 | 第44-45页 |
·农村绿地指标 | 第4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生活形态层面 | 第46-55页 |
·空间环境 | 第46-51页 |
·街道空间 | 第46-50页 |
·节点构成 | 第50-51页 |
·生活形态 | 第51-55页 |
·公共活动空间 | 第51页 |
·公共活动类型 | 第51-55页 |
·已改造村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5-56页 |
·造成村落公共活动空间减少的原因 | 第56页 |
5 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城市化对乡村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56-58页 |
·城市工业的影响 | 第57页 |
·城市人口的影响 | 第57页 |
·城市规划布局的影响 | 第57-58页 |
·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58页 |
·自然因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 第58-59页 |
·气候条件 | 第58页 |
·地形地貌 | 第58-59页 |
6 村落空间形态重构 | 第59-65页 |
·重构原则 | 第59-60页 |
·空间资源整合 | 第60页 |
·整体空间格局重构 | 第60-64页 |
·实践 | 第64-6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