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与本文拟作的主要工作 | 第13-21页 |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五、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3-42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医德思想的起源和奠基 | 第23-31页 |
一、史前社会生命伦理文化的起源 | 第23-27页 |
二、文明时期医德思想的奠基 | 第27-31页 |
第二节 汉唐时期医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31-35页 |
一、秦汉至魏晋时期医德思想的形成 | 第31-33页 |
二、隋唐时期医德思想的发展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宋元时期医德思想的丰富与完善 | 第35-38页 |
一、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 第36页 |
二、宋元时期的医学背景 | 第36-37页 |
三、宋元时期医德思想的丰富和完善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医德思想的深化与总结 | 第38-42页 |
一、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 第38-39页 |
二、明清时期的医学发展 | 第39页 |
三、明清时期的医德思想 | 第39-42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42-72页 |
第一节 天道观 | 第42-48页 |
一、整体性天道观 | 第43-44页 |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 第44-45页 |
三、通天下—气耳 | 第45-46页 |
四、五行相生、相胜 | 第46-47页 |
五、中和,天地位、万物育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自然生命观 | 第48-61页 |
一、对自然生命的认识 | 第49-53页 |
二、自然生命的价值观念 | 第53-61页 |
第三节 生命本质观 | 第61-65页 |
一、生命本质观的形而上依据 | 第61-63页 |
二、生命本质观 | 第63-65页 |
第四节 生命价值观 | 第65-72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上) | 第72-92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德的生命观 | 第72-83页 |
一、对生命的认识 | 第72-76页 |
二、对生命的态度 | 第76-78页 |
三、生死观 | 第78-83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德的人性基础 | 第83-88页 |
一、医中圣人 | 第83-85页 |
二、医乃仁术 | 第85-88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医德的形上依据 | 第88-92页 |
一、天道好生 | 第88-89页 |
二、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 | 第89-92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下) | 第92-137页 |
第一节 医家道德 | 第92-106页 |
一、医事动机 | 第92-98页 |
二、医德修养 | 第98-104页 |
三、理想人格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医术道德 | 第106-117页 |
一、医术观 | 第106-111页 |
二、医术评价 | 第111-113页 |
三、医术规范 | 第113-117页 |
第三节 医业道德 | 第117-127页 |
一、医业道德原则 | 第118-125页 |
二、医业道德规范 | 第125-127页 |
第四节 医患伦理 | 第127-137页 |
一、医家伦理 | 第128-131页 |
二、病家伦理 | 第131-135页 |
三、中国传统医患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135-137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特质 | 第137-150页 |
一、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具有天道、人道、医道相贯通的理论体系和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 第137-143页 |
二、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具有美德伦理的特点 | 第143-150页 |
第五章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评析 | 第150-165页 |
一、中国传统医德的理论意义 | 第150-161页 |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理论局限 | 第161-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