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道”新论--兼论“实验水墨”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7页 |
一、墨——中国人的"色" | 第17-21页 |
二、墨与笔线的关系 | 第21-28页 |
三、墨与色的关系 | 第28-41页 |
(一) 中国画色彩时期的"墨" | 第28-32页 |
(二) 中国绘画水墨时期的"色" | 第32-41页 |
1. 轻彩薄敷 | 第32-33页 |
2. 重彩厚积 | 第33-36页 |
3. 彩墨互破 | 第36-39页 |
4. 以彩为"墨" | 第39-41页 |
四、墨象品格之辨识 | 第41-77页 |
(一) 浑厚与浮薄 | 第42-48页 |
(二) 苍润与枯燥 | 第48-52页 |
(三) 紧劲与肿服 | 第52-59页 |
(四) 朴疏与滑腻 | 第59-65页 |
(五) 松灵与板结 | 第65-70页 |
(六) 生拙与甜俗 | 第70-77页 |
五、"墨"的"位置经营" | 第77-105页 |
(一) "品"字型布"墨"法则 | 第80-87页 |
(二) 墨与形体同构的布"墨"法则 | 第87-89页 |
(三) 墨与形体异构的布"墨"法则 | 第89-94页 |
(四) "墨"为主体的独立构象法则 | 第94-105页 |
1."势"的意义和构造 | 第95-98页 |
2.疏与密的视觉体验 | 第98-105页 |
六、简论"实验水墨"艺术的缺失 | 第105-129页 |
(一) 现当代"水墨语言"的疑问 | 第113-118页 |
(二) 对"水墨形态"的理解 | 第118-122页 |
(三) "实验水墨"与"水墨再实验" | 第122-129页 |
1."实验水墨"须回归艺术本体 | 第123-125页 |
2.对"实验水墨"持续的思考 | 第125-129页 |
七、"墨迹"——现代水墨语言的探寻 | 第129-148页 |
(一) "面"形态的水墨语言种种 | 第133-139页 |
(二) 新"水墨语言"的品质辨识 | 第139-142页 |
(三) 新"水墨语言"的创造与灵感源 | 第142-148页 |
八、"新水墨"实验课程索探 | 第148-150页 |
1."线"的概念 | 第149页 |
2."面"的概念 | 第149-150页 |
附:水墨课程概要 | 第150-154页 |
水墨课程设制:(共四周) | 第151-154页 |
一阶段 (一周) | 第151页 |
二阶段 (二周) | 第151-152页 |
三阶段 (一周创作)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6页 |
后记 | 第156-157页 |
参考书目 | 第157-159页 |
本文图录 | 第159-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