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面部图式类型与技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正文 | 第11页 |
第一章:传统人物画造型体系内的图式与技法演变 | 第11-73页 |
一、重"骨"的体系 | 第11-54页 |
1、秀骨清像的图式特征 | 第11-13页 |
(1) 瘦、骨的特征显现 | 第11-12页 |
(2) 密体与平面性 | 第12-13页 |
2、骨的三个演化阶段在六朝绘画中的呈现 | 第13-20页 |
(1) 骨的喻象阶段 | 第14-15页 |
(2) 骨的结体阶段 | 第15-17页 |
(3) 骨法用笔阶段 | 第17-20页 |
3、"以形写神"的造型方式 | 第20-25页 |
(1) 阿睹传神 | 第20-22页 |
(2) 形神兼备 | 第22-25页 |
4、白描图式蕴含的新表现力 | 第25-36页 |
(1) 早期白画 | 第25-29页 |
(2) 李公麟的白描特征 | 第29-36页 |
5、石恪、梁楷的减笔画样式 | 第36-44页 |
(1) 抒胸写意 | 第36-38页 |
(2) 笔、象的意化重组 | 第38-44页 |
6、骨的夸张式显现 | 第44-54页 |
(1) 贯休、陈老莲的变形图式 | 第44-49页 |
(2) 圈墨与线对面部的平面分割 | 第49-54页 |
二、重"肉"的体系 | 第54-73页 |
1、"面短而艳"的图式特征 | 第54-58页 |
(1) 佛像的输入与初步改造 | 第54-55页 |
(2) 秣菟罗样式对秀骨清像的再改造 | 第55-56页 |
(3) 面短而艳图式的形成 | 第56-58页 |
2、疏体风格的意义 | 第58-65页 |
(1) 疏体的图式特征 | 第58-60页 |
(2) 书画同笔的三个阶段 | 第60-65页 |
3、凹凸法的流变 | 第65-73页 |
(1) "气色说"与凹凸法的冲突融合 | 第65-66页 |
(2) "体"、"肉"与象真性的增强 | 第66-69页 |
(3) 高光法与粉彩法 | 第69-73页 |
第二章:传统图式与西法的融合 | 第73-107页 |
一、传统造型法则与西画的初步融合 | 第73-82页 |
1、墨骨法积淀的传统因素 | 第73-76页 |
(1) 两种审美取向的转化——凹凸法与墨骨法 | 第73-74页 |
(2) 生理之骨与立体之骨的分散统一 | 第74-75页 |
(3) 染、皴——墨骨发展的两个阶段 | 第75-76页 |
2、墨骨法对西法的借鉴与改造 | 第76-82页 |
(1) 科学与程式化造型的初步融合 | 第76-77页 |
(2) 固守本位的立体晕染借鉴 | 第77-78页 |
(3) 平光法与高染法 | 第78-82页 |
二、徽州容像底样与郎世宁图式特征比较 | 第82-97页 |
1、"乾"、"坤"取象法则的区别与融合 | 第82-89页 |
(1) 传统画法与西法的趋同转化 | 第82-85页 |
(2) 两种造型法则的冲突对比 | 第85-89页 |
2、彩绘法与海西法 | 第89-97页 |
(1) 容像染色层次的象征性 | 第90-93页 |
(2) 用色的程式性与像真性 | 第93-94页 |
(3) 色、线关系的反向读解 | 第94-97页 |
三、传统造型方式的式微 | 第97-107页 |
1、从传统造型观到现代造型观的转化 | 第97-100页 |
(1) 泛相术色彩的传统造型观 | 第97-99页 |
(2) 西画影响下的现代造型观 | 第99-100页 |
2、"勾勒取神,不假渲染"所昭示的传统与创新 | 第100-107页 |
(1) 以线造型法则的重新确立 | 第100-103页 |
(2) 借古开今——线性语言的丰富 | 第103-107页 |
第三章:传统造型法则的改良 | 第107-120页 |
一、以"科学"为基准的改良观 | 第107-111页 |
1、"现实"与新造型法则 | 第107-108页 |
2、素描对传统造型体系的瓦解 | 第108-111页 |
二、"白描造型"对素描造型基础的修正 | 第111-114页 |
1、以结构代光影的素描表现 | 第111-113页 |
2、"骨法用笔"对素描与白描的双向改造 | 第113-114页 |
三、线的两种价值呈现 | 第114-120页 |
1、"惟妙惟肖"与肖形工具 | 第114-116页 |
2、笔墨造型的综合体系 | 第116-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图示 | 第121-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