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河底淤泥制备轻质陶粒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河底淤泥的危害及处置办法 | 第13-16页 |
1.1.1 河底淤泥的成因及危害 | 第13页 |
1.1.2 河底淤泥中主要污染物 | 第13-14页 |
1.1.3 处理河底淤泥的目的 | 第14页 |
1.1.4 疏浚底泥的分类 | 第14-15页 |
1.1.5 河底淤泥的处置方法 | 第15页 |
1.1.6 河底淤泥的资源化途径 | 第15-16页 |
1.2 陶粒的分类及性能 | 第16-18页 |
1.2.1 陶粒的概述 | 第16页 |
1.2.2 陶粒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3 陶粒的主要性能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淤泥陶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1.3.1 国外发展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发展 | 第19-20页 |
1.4 影响河底淤泥陶粒膨胀的因素 | 第20-22页 |
1.4.1 河底淤泥的化学成分 | 第20-21页 |
1.4.2 河底淤泥的物理性能 | 第21-22页 |
1.4.3 河底淤泥的矿物组成 | 第22页 |
1.4.4 实验工艺条件 | 第22页 |
1.5 利用河底淤泥制备陶粒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22-23页 |
1.5.1 经济效益 | 第22-23页 |
1.5.2 社会效益 | 第23页 |
1.6 陶粒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1 作为水处理材料的应用 | 第23-24页 |
1.6.2 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24页 |
1.7 陶粒的表面改性 | 第24-26页 |
1.7.1 改性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1.7.2 陶粒改性技术 | 第25-26页 |
1.7.3 改性陶粒吸附原理 | 第26页 |
1.8 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 第27-37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7-30页 |
2.1.1 主要原料 | 第27-29页 |
2.1.2 辅助原料 | 第29-30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0-31页 |
2.3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2.3.1 原料预处理 | 第31页 |
2.3.2 配料成型 | 第31页 |
2.3.3 干燥 | 第31页 |
2.3.4 预热 | 第31-32页 |
2.3.5 焙烧 | 第32页 |
2.3.6 冷却 | 第32页 |
2.4 陶粒烧成机制 | 第32-33页 |
2.5 陶粒性能测试方法 | 第33-35页 |
2.5.1 吸水率的测定 | 第34页 |
2.5.2 堆积密度的测定 | 第34页 |
2.5.3 平均粒径的测定 | 第34页 |
2.5.4 抗压强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5 磨损率的测定 | 第35页 |
2.5.6 重金属浸出浓度的测定 | 第35页 |
2.6 样品表征 | 第35-37页 |
2.6.1 扫描电镜(SEM) | 第35-36页 |
2.6.2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河底淤泥、贝壳粉、粘土陶粒的制备 | 第37-47页 |
3.1 原料配比 | 第37-38页 |
3.2 实验工艺条件 | 第38-41页 |
3.2.1 干燥温度与干燥时间 | 第38页 |
3.2.2 预热温度与预热时间 | 第38页 |
3.2.3 焙烧温度 | 第38-39页 |
3.2.4 焙烧时间 | 第39-40页 |
3.2.5 发泡剂用量 | 第40-41页 |
3.3 正交实验 | 第41-43页 |
3.4 贝壳粉和蟹粉用作发泡剂的差别 | 第43-44页 |
3.5 陶粒SEM分析 | 第44-45页 |
3.6 陶粒对重金属元素的固化效果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纯淤泥陶粒的制备 | 第47-51页 |
4.1 纯淤泥陶粒的制备 | 第47页 |
4.2 焙烧温度对纯淤泥陶粒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 保温时间对纯淤泥陶粒的影响 | 第48页 |
4.4 纯淤泥陶粒性能 | 第48-49页 |
4.5 纯淤泥陶粒的截面形态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改性陶粒的制备及其吸附作用 | 第51-61页 |
5.1 绘制标准曲线 | 第51页 |
5.2 未改性陶粒的吸附 | 第51-52页 |
5.3 陶粒的改性 | 第52页 |
5.3.1 陶粒表面预处理 | 第52页 |
5.3.2 陶粒改性处理 | 第52页 |
5.4 改性条件的确定 | 第52-57页 |
5.4.1 三氯化铁浓度的确定 | 第52-53页 |
5.4.2 焙烧温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5.4.3 焙烧时间的确定 | 第54-55页 |
5.4.4 正交试验 | 第55-56页 |
5.4.5 改性陶粒的SEM分析 | 第56-57页 |
5.5 改性陶粒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吸附试验 | 第57-59页 |
5.5.1 陶粒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5.5.2 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