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紫花苜蓿盐胁迫下差异蛋白筛选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6页
    1.1 植物耐盐机理第13-17页
        1.1.1 植物对盐胁迫的感知第13-14页
        1.1.2 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第14-17页
    1.2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盐胁迫应答分析第17-22页
        1.2.1 在组织水平上的植物盐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7-19页
        1.2.2 亚细胞结构水平上的植物盐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9-21页
        1.2.3 紫花苜蓿盐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1-22页
    1.3 膜联蛋白Annexin第22-25页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紫花苜蓿根系响应长期盐胁迫的生理应答与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6-54页
    2.1 材料及方法第27-33页
        2.1.1 供试材料与处理第27页
        2.1.2 植株生长形态与生理指标测定第27-28页
        2.1.3 紫花苜蓿根系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8-33页
        2.1.4 数据统计分析第33页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3-50页
        2.2.1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紫花苜蓿形态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2.2.2 不同浓度盐胁迫对紫花苜蓿根系离子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第34-36页
        2.2.3 紫花苜蓿根系响应不同浓度盐胁迫的差异表达蛋白分析第36-48页
        2.2.4 差异蛋白质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析第48-50页
    2.3 .讨论第50-53页
        2.3.1 紫花苜蓿根系应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生理响应第50-51页
        2.3.2 紫花苜蓿根系应对不同浓度盐胁迫的蛋白质组分析第51-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紫花苜蓿叶片响应盐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和耐盐机制探索第54-8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5-61页
        3.1.1 试验设备与试剂第55页
        3.1.2 试验方法第55-61页
        3.1.3 数据分析第6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1-81页
        3.2.1 不同时间盐胁迫下苜蓿表型分析第61-62页
        3.2.2 透射电镜观察第62-64页
        3.2.3 叶片蛋白质组学结果整体分析第64-67页
        3.2.4 差异蛋白功能分析第67-68页
        3.2.5 差异蛋白代谢途径分析第68-69页
        3.2.6 差异表达蛋白DEPs响应盐胁迫的主要功能分类第69-75页
        3.2.7 差异蛋白互作分析第75-76页
        3.2.8 基于蛋白质组学结果的生理指标测定第76-79页
        3.2.9 不同代谢途径中差异蛋白实时定量分析第79-81页
    3.3 讨论第81-85页
        3.3.1 参与光合作用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第81-82页
        3.3.2 参与抗氧化和次生代谢的蛋白质第82-83页
        3.3.3 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的蛋白质第83-84页
        3.3.4 参与蛋白质合成和氨基酸代谢有关的蛋白质第84页
        3.3.5 参与信号转导和运输的蛋白质第84-85页
    3.4 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转MsAnnexin2基因紫花苜蓿耐盐性评价第86-10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4.1.1 基本试剂配制第86-87页
        4.1.2 拟南芥遗传转化与鉴定第87-88页
        4.1.3 拟南芥盐胁迫处理第88页
        4.1.4 紫花苜蓿和蒺藜苜蓿转化与鉴定第88-90页
        4.1.5 紫花苜蓿盐胁迫处理第90页
        4.1.6 蒺藜苜蓿盐胁迫处理第90页
        4.1.7 数据统计第9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0-99页
        4.2.1 MsANN2基因简析第90-91页
        4.2.2 转基因拟南芥鉴定与耐盐性分析第91-94页
        4.2.3 转基因紫花苜蓿获得与耐盐性分析第94-96页
        4.2.4 转基因蒺藜苜蓿获得与耐盐性分析第96-99页
    4.3 讨论第99-100页
        4.3.1 膜联蛋白在逆境中的作用第99-100页
        4.3.2 膜联蛋白与抗氧化第100页
        4.3.3 膜联蛋白在种子萌发阶段的重要作用第100页
    4.4 小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102-104页
    5.1 结论第102页
    5.2 本论文创新点第102-103页
    5.3 下一步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附录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作者简历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斑点叶基因SPL40的图位克隆及功能鉴定
下一篇:陆地棉叶片衰老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