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

转化纤维素为电能的熊猫肠道产电细菌的筛选及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1-25页
    1.1 产电微生物的发现及产电机制第11-14页
    1.2 产电微生物的应用第14-15页
    1.3 能降解纤维素的产电细菌的发现及应用第15-16页
    1.4 肠道细菌产电研究第16-19页
    1.5 熊猫肠道微生物纤维素降解和产电的研究第19-23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第23-25页
        1.6.1 研究内容第23页
        1.6.2 研究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熊猫肠道中能利用纤维素进行产电的菌株的筛选第25-37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6-27页
        2.2.1 样品收集,细菌的分离和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构建第26页
        2.2.2 分离菌株的鉴定第26-27页
        2.2.3 检测分离菌株的纤维素降解能力和产电能力第27页
    2.3 实验结果第27-34页
        2.3.1 能同时降解纤维素并产电的细菌的筛选、分离和鉴定第27-29页
        2.3.2 检测菌株LZ-P1 的纤维素降解和发电能力第29-34页
    2.4 讨论第34-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菌株Cellulomonas iranensis LZ-P1 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第37-59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38页
        3.2.1 菌株LZ-P1总DNA提取第38页
        3.2.2 菌株LZ-P1 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第38页
    3.3 实验结果第38-58页
        3.3.1 菌株LZ-P1 基因组基本信息第38-41页
        3.3.2 COG注释和GO分析第41-43页
        3.3.3 LZ-P1 基因组中编码与纤维素、半纤维素代谢相关酶的基因第43-49页
        3.3.4 LZ-P1 基因组中与产电相关的基因第49-58页
    3.4 讨论第58页
    3.5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菌株Cellulomonas iranensis LZ-P1 在纸回收废水中的应用及蛋白质组分析第59-73页
    4.1 引言第59-60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0-62页
        4.2.1 分离菌株投放MFC中进行纸回收废水处理第60-61页
        4.2.2 SEM分析和CV曲线第61页
        4.2.3 蛋白质组学分析第61-62页
    4.3 实验结果第62-70页
        4.3.1 菌株LZ-P1 在不同初始COD的纸回收废水中的性能第62-65页
        4.3.2 LZ-P1 在不同pH的纸回收废水中的性能第65页
        4.3.3 MFC运行后阳极电极的SEM和循环伏安法分析第65-67页
        4.3.4 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LZ-P1 降解纤维素并产电的机制第67-70页
    4.4 讨论第70-71页
    4.5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73-75页
    5.1 总结第73-74页
    5.2 展望第74-75页
第六章 创新点第75-76页
第七章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其他项目——处理核废料中铀铬复合污染的抗辐射工程菌株构建)第76-116页
    7.1 引言第76-86页
        7.1.1 核能的发展第76-78页
        7.1.2 核废料的产生和填埋第78-79页
        7.1.3 核废料中铀污染和危害第79-80页
        7.1.4 铀污染的治理第80-86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86-91页
        7.2.1 本部分用到菌株第86页
        7.2.2 phoN和 yieF基因克隆及转化第86-89页
        7.2.3 YieF和 PhoN蛋白在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 中的表达第89页
        7.2.4 铬和铀生物沉淀的测定第89-90页
        7.2.5 细胞粗酶液对铬和铀的生物沉淀作用第90页
        7.2.6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细胞对铀的沉淀第90页
        7.2.7 辐照对工程菌株的影响第90页
        7.2.8 利用固定化Deino-phoN-yieF细胞处理模拟的核废料污染废水第90-91页
    7.3 实验结果第91-113页
        7.3.1 宿主菌的选择第91-92页
        7.3.2 目的基因的选择及克隆第92-97页
        7.3.3 Deino-phoN沉淀铀的能力受Cr(VI)抑制第97-101页
        7.3.4 YieF和 PhoN在耐辐射球菌中的共表达第101-103页
        7.3.5 Deino-phoN-yieF降低了Cr(VI)对铀生物沉淀的抑制作用第103-106页
        7.3.6 Deino-phoN和 Deino-phoN-yieF细胞U(VI)沉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106-109页
        7.3.7 辐照对工程菌株还原Cr(VI)和沉淀U(VI)能力的影响第109-111页
        7.3.8 固定化Deino-phoN-yieF细胞用于模拟核废料废水的处理第111-113页
    7.4 讨论第113-115页
    7.5 本部分工作小结与展望第115-116页
        7.5.1 小结第115页
        7.5.2 展望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4页
在学期间的的研究成果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菱鲆卵黄蛋白原基因克隆、差异表达及相关受体的表达研究
下一篇:基于mRNA和miRNA组学研究内生真菌提高野大麦耐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