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环境科学领域:大气污染跨界传输的数值模拟 | 第16页 |
1.2.2 地理科学领域: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相关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经济计量领域:时间序列统计和计量技术 | 第17-19页 |
1.2.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3页 |
1.5 创新点 | 第23-24页 |
1.6 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4-26页 |
第2章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典型化事实 | 第26-36页 |
2.1 样本数据 | 第26-27页 |
2.1.1 雾霾污染的指标选择 | 第26页 |
2.1.2 雾霾污染的样本选择 | 第26-27页 |
2.2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空间可视化 | 第27-29页 |
2.2.1 全球雾霾污染的空间可视化 | 第27页 |
2.2.2 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可视化 | 第27-29页 |
2.2.3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空间可视化 | 第29页 |
2.3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趋势分析 | 第29-31页 |
2.4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描述性统计 | 第31-35页 |
2.4.1 京津冀地区城市PM_(2.5)的排名情况 | 第31-32页 |
2.4.2 京津冀地区城市PM_(2.5)的达标情况 | 第32-33页 |
2.4.3 京津冀地区PM_(2.5)的变化趋势 | 第33-34页 |
2.4.4 京津冀地区2015年PM_(2.5)浓度与2014年的同期比较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动态关联关系的识别与网络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3.1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 第36-39页 |
3.1.1 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 第36-37页 |
3.1.2 非线性BDS检验 | 第37-39页 |
3.2 网络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3.2.1 整体网络特征分析方法 | 第39页 |
3.2.2 个体网络特征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2.3 核心-边缘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4 小世界网络特征分析 | 第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动态关联及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42-56页 |
4.1 动态关联关系的识别 | 第42-45页 |
4.1.1 单位根检验 | 第42页 |
4.1.2 非线性BDS检验 | 第42-44页 |
4.1.3 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4-45页 |
4.2 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45-54页 |
4.2.1 稳健性网络与最大可能性网络 | 第45-48页 |
4.2.2 整体网络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4.2.3 个体中心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4 核心-边缘分析 | 第51-53页 |
4.2.5 小世界网络分析 | 第53-54页 |
4.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京津冀与周边地区雾霾污染的动态交互影响 | 第56-71页 |
5.1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 第56-59页 |
5.1.1 样本数据 | 第56页 |
5.1.2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模型 | 第56-57页 |
5.1.3 方差分解模型 | 第57-59页 |
5.2 京津冀与周边地区雾霾污染的动态交互影响 | 第59-64页 |
5.2.1 京津冀地区的广义脉冲响应 | 第59-60页 |
5.2.2 内蒙古地区的广义脉冲响应 | 第60-61页 |
5.2.3 山东省的广义脉冲响应 | 第61-63页 |
5.2.4 山西省的广义脉冲响应 | 第63-64页 |
5.3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污染的方差分解 | 第64-69页 |
5.3.1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方差分解 | 第64-65页 |
5.3.2 内蒙古地区雾霾污染的方差分解 | 第65-66页 |
5.3.3 山东省雾霾污染的方差分解 | 第66-68页 |
5.3.4 山西省雾霾污染的方差分解 | 第68-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9页 |
6.1 模型构建 | 第71-78页 |
6.1.1 影响因素选择及模型构建 | 第71-72页 |
6.1.2 非参数回归方法 | 第72-73页 |
6.1.3 QAP相关分析 | 第73-75页 |
6.1.4 QAP回归分析 | 第75-78页 |
6.2 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9-8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9-84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附表目录 | 第95-1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 第142-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