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缓倾斜中厚矿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采矿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充填采矿法地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矿山地压研究方法与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矿山工程地质及开采概况 | 第16-20页 |
2.1 矿山工程地质 | 第16-17页 |
2.1.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6页 |
2.1.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开采技术条件 | 第17页 |
2.2 矿山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现状 | 第17-20页 |
2.2.1 基本开采概况 | 第17-18页 |
2.2.2 充填采矿方法 | 第18-19页 |
2.2.3 全尾砂胶结充填工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矿山地压调查 | 第20-28页 |
3.1 地压调查目的 | 第20页 |
3.2 地压调查方法 | 第20页 |
3.3 地压调查的重点 | 第20-21页 |
3.4 采空区顶板矿柱地压调查 | 第21-25页 |
3.5 充填体地压调查 | 第25-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缓倾斜中厚矿体充填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模拟研究 | 第28-44页 |
4.1 地压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28-29页 |
4.1.1 模拟研究对象 | 第28页 |
4.1.2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28-29页 |
4.1.3 模拟研究内容 | 第29页 |
4.2 建立数值计算模型 | 第29-32页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4.2.2 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31-32页 |
4.2.3 约束条件及原岩应力场 | 第32页 |
4.2.4 破坏准则及模型分析 | 第32页 |
4.3 矿体厚度影响 | 第32-36页 |
4.3.1 不同厚度矿体应力状态 | 第33-34页 |
4.3.2 不同厚度矿体位移规律 | 第34-36页 |
4.4 矿体倾角影响 | 第36-40页 |
4.4.1 不同倾角矿体应力状态 | 第37-39页 |
4.4.2 不同倾角矿体位移规律 | 第39-40页 |
4.5 开采高度影响 | 第40-42页 |
4.5.1 不同开采高度应力状态 | 第41页 |
4.5.2 不同高开采度位移规律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充填体力学试验 | 第44-55页 |
5.1 试验目的 | 第44页 |
5.2 试验取样 | 第44页 |
5.3 主要试验内容 | 第44-45页 |
5.4 全尾砂粒度测定 | 第45页 |
5.5 全尾砂物理参数和化学成分测定 | 第45-46页 |
5.6 全尾砂坍落度性能测定 | 第46-47页 |
5.7 全尾砂强度配比试验 | 第47-53页 |
5.7.1 配比试验器材 | 第47页 |
5.7.2 配比试验方案 | 第47页 |
5.7.3 配比试验步骤 | 第47-48页 |
5.7.4 配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5.8 实验室试验结论及充填料浆制备输送参数的确定 | 第5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六章 悦洋银多金属矿地压控制实践 | 第55-64页 |
6.1 采矿方法优化设计 | 第55-57页 |
6.1.1 基本情况说明 | 第55页 |
6.1.2 点柱尺寸优化 | 第55-56页 |
6.1.3 充填方案优化 | 第56-57页 |
6.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7-59页 |
6.3 悦洋银多金属矿实验采场地压监测 | 第59-62页 |
6.3.1 监测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6.3.2 监测点的选择与布置 | 第59-60页 |
6.3.3 数据监测与记录 | 第60-61页 |
6.3.4 监测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