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车架论文

乘用车副车架结构强度分析与轻量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1.2 本文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汽车副车架结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汽车轻量化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途径与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副车架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4-20页
    2.1 副车架设计与建模第14-16页
        2.1.1 副车架联接点确定第14页
        2.1.2 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方式设计第14页
        2.1.3 副车架成型方式选择第14-15页
        2.1.4 副车架设计方案的确定第15-16页
    2.2 副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6-19页
        2.2.1 模型的几何清理和简化第16页
        2.2.2 单元类型的选用第16-17页
        2.2.3 单元尺寸分析第17页
        2.2.4 单元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第17-18页
        2.2.5 建立副车架有限元模型第18-19页
    2.3 副车架的材料属性建立第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副车架十二个工况的有限元分析第20-29页
    3.1 有限元基本理论第20-22页
    3.2 副车架有限元分析第22-28页
        3.2.1 副车架的工况载荷分析第22页
        3.2.2 边界条件分析第22-28页
    3.3 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汇总第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副车架电测实验第29-37页
    4.1 试验背景第29页
    4.2 电测试验原理第29-31页
    4.3 电测实验第31-36页
        4.3.1 测试工况第31页
        4.3.2 测点布置第31-32页
        4.3.3 电测实验第32-35页
        4.3.4 测试数据分析第35-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副车架模态分析与结构改进第37-44页
    5.1 背景介绍第37页
    5.2 模态分析第37-39页
        5.2.1 自由模态分析第37-38页
        5.2.2 约束模态分析第38-39页
    5.3 隔振理论及振动原因分析第39页
    5.4 弯曲刚度理论与开裂原因分析第39-41页
        5.4.1 刚度理论第39-41页
        5.4.2 开裂原因分析第41页
    5.5 改进方案第41-43页
        5.5.1 改进方案提出第41-42页
        5.5.2 改进方案验证第42-43页
    5.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六章 副车架轻量化设计第44-51页
    6.1 副车架轻量化背景第44页
    6.2 副车架减重位置分析第44-46页
    6.3 扭转刚度分析与减重方案选择第46-47页
    6.4 改进方案第47-48页
    6.5 疲劳台架试验第48-50页
    6.6 减重效果讨论第50页
    6.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七章 结论第51-53页
    7.1 论文总结第51-52页
    7.2 工作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钢制车轮有限元分析与疲劳寿命预测
下一篇:微型车钢板弹簧动力学建模及其对整车平顺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