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 | 第16-28页 |
2.1 财务舞弊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1 财务舞弊的定义及种类 | 第16页 |
2.1.2 财务舞弊与盈余管理的区别 | 第16-17页 |
2.1.3 财务舞弊与报表差错的区别 | 第17页 |
2.2 财务舞弊动机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2.2.1 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第18-19页 |
2.2.3 财务舞弊GONE理论 | 第19-20页 |
2.2.4 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20页 |
2.2.5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的对比分析 | 第20-21页 |
2.2.6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 财务舞弊的识别 | 第22-25页 |
2.3.1 从企业财务报表识别财务舞弊 | 第22-24页 |
2.3.2 从企业异常行为识别财务舞弊 | 第24-25页 |
2.3.3 从企业所属行业特征识别财务舞弊 | 第25页 |
2.4 财务舞弊的手段及影响分析 | 第25-28页 |
2.4.1 财务舞弊的手段 | 第25-27页 |
2.4.2 财务舞弊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雅百特财务舞弊案例概述及分析 | 第28-45页 |
3.1 雅百特案例概述 | 第28-32页 |
3.1.1 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3.1.3 行业概述 | 第30页 |
3.1.4 案例回顾 | 第30-32页 |
3.2 雅百特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利用虚假合同舞弊 | 第32-33页 |
3.2.2 利用关联交易舞弊 | 第33-35页 |
3.2.3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舞弊 | 第35-36页 |
3.2.4 利用会计估计舞弊 | 第36页 |
3.3 雅百特财务舞弊识别分析 | 第36-41页 |
3.3.1 从财务报表识别舞弊 | 第36-39页 |
3.3.2 从公司行为及行业特征识别舞弊 | 第39-41页 |
3.4 雅百特财务舞弊影响分析 | 第41-45页 |
3.4.1 舞弊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舞弊对股价造成的影响 | 第42-45页 |
4 基于GONE理论的雅百特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45-57页 |
4.1 G(贪婪)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4.1.1 大股东贪婪分析 | 第45-46页 |
4.1.2 中联电气贪婪分析 | 第46-47页 |
4.2 O(机会)因素分析 | 第47-50页 |
4.2.1 企业内部提供的机会 | 第47-48页 |
4.2.2 企业外部提供的机会 | 第48-50页 |
4.3 N(需要)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4.3.1 大股东需求分析 | 第50页 |
4.3.2 私募基金需求分析 | 第50-51页 |
4.4 E(暴露)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4.4.1 基于成本效益的暴露损失分析 | 第51-52页 |
4.4.2 基于博弈论的暴露可能性分析 | 第52-57页 |
5 财务舞弊的治理建议 | 第57-61页 |
5.1 针对贪婪和需求的治理建议 | 第57-59页 |
5.1.1 降低大股东贪婪和需求的治理建议 | 第57-58页 |
5.1.2 降低会计师事务所贪婪和需求的治理建议 | 第58页 |
5.1.3 改善市场的治理建议 | 第58-59页 |
5.2 针对机会和暴露的治理建议 | 第59-61页 |
5.2.1 从企业内部减少机会和暴露因素的治理建议 | 第59页 |
5.2.2 从企业外部减少机会和暴露因素的治理建议 | 第59-61页 |
6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第61-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局限性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