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引言 | 第14-18页 |
1.2 本文结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19-62页 |
2.1 半导体量子点系统 | 第19-26页 |
2.1.1 量子点的分类 | 第19-20页 |
2.1.2 量子点的能态密度 | 第20-21页 |
2.1.3 量子点中的激子与光学性质 | 第21-26页 |
2.2 超导量子电路系统 | 第26-44页 |
2.2.1 约瑟夫森结 | 第26-29页 |
2.2.2 超导量子比特分类 | 第29-34页 |
2.2.3 三维transmon超导量子比特 | 第34-41页 |
2.2.4 混合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 | 第41-44页 |
2.3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 | 第44-53页 |
2.3.1 半经典理论 | 第45-50页 |
2.3.2 全量子理论 | 第50-53页 |
2.4 实验样品的制备与低温测试系统 | 第53-62页 |
2.4.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第53-56页 |
2.4.2 低温测试系统 | 第56-62页 |
第三章 三量子点中隧穿诱导透明与Autler-Townes双重峰和三重峰的谱特征 | 第62-74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模型及有效激子能级系统 | 第63-67页 |
3.3 隧穿诱导透明与Autler-Townes双重峰 | 第67-70页 |
3.3.1 共振情况下弱隧穿耦合区域 | 第68-69页 |
3.3.2 共振情况下强隧穿耦合区域 | 第69-70页 |
3.4 双窗口隧穿诱导透明与Autler-Townes三重峰 | 第70-72页 |
3.4.1 非共振情况下弱隧穿耦合区域 | 第71-72页 |
3.4.2 非共振情况下强隧穿耦合区域 | 第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三量子点中交叉克尔非线性诱导的自聚焦与自散焦效应 | 第74-87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物理模型 | 第75-79页 |
4.3 线性色散性质 | 第79-80页 |
4.4 交叉克尔非线性诱导的自聚焦与自散焦效应 | 第80-86页 |
4.4.1 增强的交叉克尔非线性 | 第80-83页 |
4.4.2 自聚焦与自散焦效应 | 第83-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超导量子电路系统中时间域杨氏双缝衍射实验 | 第87-95页 |
5.1 引言 | 第87-89页 |
5.2 功率展宽与动生线宽变窄 | 第89-91页 |
5.3 时间域杨氏双缝衍射 | 第91-93页 |
5.4 强场驱动下光学开关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腔-磁子系统中奇异点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问题研究 | 第95-106页 |
6.1 引言 | 第95-96页 |
6.2 腔-磁子-极化激元 | 第96-98页 |
6.3 极化激元的相干完美吸收现象 | 第98-103页 |
6.4 奇异点的相变现象 | 第103-10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6-109页 |
附录A 超导qutrit系统与腔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 | 第109-112页 |
附录B 时间域杨氏双缝衍射现象的数值计算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