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红色小提琴”的产生、传播及启示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1页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 第6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6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6页 |
二、“红色小提琴”的称谓来源及其概念界 | 第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10页 |
(一)核心材料 | 第6-8页 |
(二)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 第8-9页 |
(三)间接相关问题所涉及的材料 | 第9-10页 |
四、本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背景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红色小提琴”的历史背景 | 第11-13页 |
(一)政治文化背景 | 第11页 |
(二)音乐创作背景(从《梁祝》到“红色小提琴”)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家学与学缘关系 | 第13-15页 |
(一)个人的文化归属及其追求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红色小提琴”的创作特征 | 第15-38页 |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陈钢 | 第15-16页 |
(一)创作的主体性与独立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五首“红色小提琴”作品的音乐分析 | 第16-38页 |
(一)《我爱祖国的台湾》 | 第16-21页 |
(二)《金色的炉台》 | 第21-25页 |
(三)《苗岭的早晨》 | 第25-30页 |
(四)《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 第30-35页 |
(五)《迎来春色换人间》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红色小提琴”的传播 | 第38-41页 |
第一节 不同演奏家演绎版本分析 | 第38-39页 |
(一)潘寅林与“红色小提琴” | 第38-39页 |
(二)其他知名演奏家演绎的“红色小提琴”版本 | 第39页 |
第二节 乐谱、DVD、CD发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传播的优势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一 | 第49-50页 |
附录二 | 第50-54页 |
附录三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