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超双疏、超疏油表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超双疏、超疏油表面的应用 | 第10-13页 |
1.3.1 自清洁表面 | 第11-12页 |
1.3.2 减阻材料 | 第12页 |
1.3.3 防黏附表面 | 第12-13页 |
1.3.4 液体定向运输 | 第13页 |
1.4 超双疏、超疏油表面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1.4.1 刻蚀法 | 第14页 |
1.4.2 模板法 | 第14-15页 |
1.4.3 溶胶-凝胶法 | 第15页 |
1.4.4 沉积法 | 第15页 |
1.4.5 分子自组装法 | 第15-16页 |
1.4.6 静电纺丝法 | 第1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超双疏、超疏油表面和复合电镀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超双疏、超疏油表面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1 静态接触角和接触角滞后 | 第18-19页 |
2.1.2 Young's方程 | 第19-20页 |
2.1.3 Wenzel模型 | 第20-21页 |
2.1.4 Cassie模型 | 第21-22页 |
2.1.5 Wenzel模型与Cassie模型之间的联系 | 第22-23页 |
2.1.6 Cassie-Baxter模型 | 第23-24页 |
2.2 纳米复合电镀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Cu-Ni-nSiO_2复合电镀制备钢基超疏油表面 | 第26-44页 |
3.1 超疏油制备的必要条件 | 第26-27页 |
3.1.1 复合电镀构建微纳米粗糙结构 | 第26页 |
3.1.2 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 | 第26-27页 |
3.2 钢基超疏油制备实验 | 第27-33页 |
3.2.1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 | 第27-31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31-33页 |
3.3 实验数据 | 第33-34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4-39页 |
3.4.1 电镀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电镀电流密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5-37页 |
3.4.3 电镀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7-39页 |
3.5 实验结论与分析 | 第39-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Ni-nSiO_2复合电镀钢基超双疏制备 | 第44-58页 |
4.1 超双疏制备的必要条件 | 第44-45页 |
4.1.1 复合电镀构建微纳米粗糙结构 | 第44页 |
4.1.2 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 | 第44-45页 |
4.2 钢基超双疏制备实验 | 第45-50页 |
4.2.1 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 | 第45-46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6-48页 |
4.2.3 实验数据 | 第48-50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4.3.1 电镀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页 |
4.3.2 电镀电流密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3 电镀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 实验结论与分析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总结 | 第58-59页 |
5.1.1 Cu-Ni-nSiO_2钢基超疏油表面制备总结 | 第58页 |
5.1.2 Ni-nSiO_2钢基超双疏表面制备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5.2.1 Cu-Ni-nSiO_2钢基超疏油表面制备展望 | 第59-60页 |
5.2.2 Ni-nSiO_2钢基超双疏制备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