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前言 | 第15-16页 |
1.2 肿瘤组织微环境 | 第16-23页 |
1.2.1 肿瘤组织的氧化还原环境 | 第17-18页 |
1.2.2 肿瘤组织的酶表达水平 | 第18-21页 |
1.2.3 肿瘤组织的pH环境 | 第21-23页 |
1.3 肿瘤组织微环境刺激响应型的连接单元 | 第23-27页 |
1.3.1 还原敏感连接键 | 第23-24页 |
1.3.2 酶特异性裂解底物 | 第24-25页 |
1.3.3 pH敏感连接键 | 第25-27页 |
1.4 药物递送系统 | 第27-32页 |
1.4.1 非内化药物递送系统 | 第27-28页 |
1.4.2 配体介导的靶向递送系统 | 第28-32页 |
1.5 课题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基于酶解锁pH响应的多肽桥连双酰腙协同调控体系的构建 | 第34-47页 |
2.1 前言 | 第34-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2.2 主要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2.3.1 SA-linker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39页 |
2.3.2 PTA-linker的合成与表征 | 第39-41页 |
2.3.3 SA-linker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水解动力学 | 第41-43页 |
2.3.4 PTA-linker在不同pH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水解动力学 | 第43-44页 |
2.3.5 PTA-linker的酶解产物表征及酸性pH响应性质考察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酶解锁pH响应的双酰腙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成像研究 | 第47-65页 |
3.1 前言 | 第47-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3.2.2 主要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5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4页 |
3.3.1 OG-bis-CHO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3页 |
3.3.2 荧光探针1(P1)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4页 |
3.3.3 荧光探针1(P1)的荧光恢复动力学 | 第54-56页 |
3.3.4 荧光探针2(P2)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57页 |
3.3.5 荧光探针2(P2)的荧光恢复动力学 | 第57-59页 |
3.3.6 荧光探针3(P3)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0页 |
3.3.7 荧光探针4(P4)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61页 |
3.3.8 荧光探针3和4(P3/P4)的细胞成像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基于酶解锁pH响应的双酰腙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及醛类药物递送研究 | 第65-78页 |
4.1 前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4.2.2 主要仪器与实验方法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3.1 bis-CHO-MMAE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69页 |
4.3.2 bis-CHO-PEG_3-MMAE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0页 |
4.3.3 双醛修饰药物的细胞毒性 | 第70-72页 |
4.3.4 D1的合成与表征 | 第72-73页 |
4.3.5 D2的合成与表征 | 第73-74页 |
4.3.6 C1的合成与表征 | 第74-75页 |
4.3.7 C2的合成与表征 | 第75-76页 |
4.3.8 前药分子的细胞毒性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 第90-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