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3 小结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2章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概述 | 第18-27页 |
2.1 融资性担保公司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融资性担保公司性质 | 第18-19页 |
2.2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 | 第19-23页 |
2.2.1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2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2.2.3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作用 | 第21-22页 |
2.2.4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方式 | 第22-23页 |
2.3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模式 | 第23页 |
2.4 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法律依据 | 第23-26页 |
2.4.1 国务院政策文件 | 第24页 |
2.4.2 国家部委政策文件 | 第24-25页 |
2.4.3 山东省政策文件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现状及问题 | 第27-40页 |
3.1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现状 | 第27-35页 |
3.1.1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情况 | 第27-30页 |
3.1.2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机构 | 第30页 |
3.1.3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制度 | 第30-31页 |
3.1.4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内容 | 第31-32页 |
3.1.5 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措施 | 第32-35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3.2.1 处于政策新旧交替期,监管依据文件不匹配 | 第36页 |
3.2.2 监管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3.2.3 行政执法资格有待认证 | 第37页 |
3.2.4 依赖“纸上监管” | 第37-38页 |
3.2.5 扶持政策缺乏 | 第38页 |
3.2.6 政银企责任分担不匹配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国内外融资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40-46页 |
4.1 德国监管经验 | 第40-41页 |
4.1.1 运作模式:自助性担保银行 | 第40页 |
4.1.2 免税优惠政策 | 第40-41页 |
4.1.3 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健全 | 第41页 |
4.2 美国监管经验 | 第41-43页 |
4.2.1 运作模式:小企业管理局 | 第41-42页 |
4.2.2 政府统一出资设立 | 第42页 |
4.2.3 政府统一制定行业标准 | 第42页 |
4.2.4 风险共担合理 | 第42-43页 |
4.3 安徽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经验 | 第43-44页 |
4.3.1 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 第43页 |
4.3.2 创新“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 | 第43页 |
4.3.3 建立健全多层次再担保体系 | 第43-44页 |
4.3.4 完善担保绩效考核机制 | 第44页 |
4.4 启示 | 第44-45页 |
4.4.1 政府支持是行业发展的基础 | 第44页 |
4.4.2 财政投入是行业壮大的源泉 | 第44-45页 |
4.4.3 风险分担是行业发展的“内动力” | 第45页 |
4.4.4 绩效考核是行业发展的“指挥棒” | 第45页 |
4.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加强菏泽市融资性担保公司政府监管的对策 | 第46-51页 |
5.1 新时代下的监管思想 | 第46-47页 |
5.1.1 准确把握融资担保行业的本源和主业 | 第46页 |
5.1.2 准确把握行业改革转型的基本方向 | 第46-47页 |
5.1.3 准确把握监管工作的新要求 | 第47页 |
5.2 对策及建议 | 第47-50页 |
5.2.1 及时跟进国家政策,平稳度过政策交替期 | 第47-48页 |
5.2.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统筹推动机构体系建设 | 第48页 |
5.2.3 畅通信息,构建上下连通联动的监管体系 | 第48-49页 |
5.2.4 多措并举,提升监管能力 | 第49页 |
5.2.5 加快执法资格认证,组建行政执法队伍 | 第49-50页 |
5.2.6 政府发力,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 第50页 |
5.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