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3.研究综述 | 第15页 |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2.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 2.归纳总结法 | 第17页 |
|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9-26页 |
| (一)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1.高职院校 | 第19页 |
| 2.校企合作 | 第19-20页 |
| 3.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页 |
| (二)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 1.职业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 2.组织三要素理论 | 第21-22页 |
| (三)模式类型 | 第22-26页 |
| 1.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 第22-23页 |
|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 第23-26页 |
| 三、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26-37页 |
| (一)学校概况 | 第26-27页 |
|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第27-31页 |
| 1.“订单式”模式 | 第27-29页 |
| 2.“校企联办”模式 | 第29-31页 |
|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成效 | 第31-37页 |
| 1.建立了校企参与的长效机制 | 第32-33页 |
| 2.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 | 第33-34页 |
| 3.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 第34-35页 |
| 4.促进地方产业的高速发展 | 第35-37页 |
|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 (一)政策保障体系滞后,校企合作深入度不足 | 第37页 |
| (二)高校发展动力不足、企业参与度不强且校企沟通缺位 | 第37-40页 |
| 1.高校发展动力不足,呈疲软态势 | 第38页 |
| 2.企业参与度不积极 | 第38-39页 |
| 3.校企合作沟通缺位 | 第39-40页 |
|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 | 第40-41页 |
| 1.“双师”资源力量薄弱 | 第40页 |
| 2.教师侧重理论教学且实操培训流于形式 | 第40-41页 |
| 3.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41页 |
| (四)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出现严重错位 | 第41-43页 |
| 1.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 第41页 |
| 2.人才质量不济为企业带来风险 | 第41-42页 |
| 3.人才流动性太大 | 第42-43页 |
|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 (一)校企联合办学的顶层设计不健全 | 第43-44页 |
| 1.政府及相关政策的指导协调力度不足 | 第43页 |
| 2.法律保障力度不强 | 第43-44页 |
| 3.就业市场不完全规范,就业准入制不完善 | 第44页 |
| (二)校企双方发展重点和诉求不一致 | 第44-45页 |
| 1.校企双方发展的重点迥异 | 第44-45页 |
| 2.校企双方利益点不相同 | 第45页 |
| (三)教师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45-46页 |
| 1.教师聘用方式不科学 | 第45页 |
| 2.教师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 | 第45-46页 |
| 3.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 | 第46页 |
| (四)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出现严重错位 | 第46-48页 |
| 1.人才需求评估不到位 | 第46-47页 |
| 2.人才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 第47页 |
| 3.入职教育缺乏,企业岗位管理机制单一 | 第47-48页 |
| 六、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8-57页 |
| (一)健全对校企合作的政府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 1.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 | 第48页 |
| 2.加大校企合作的政府资金支持 | 第48-49页 |
| 3.严格校企合作人才准入制度 | 第49页 |
| (二)增强校企合作积极性和沟通机制 | 第49-52页 |
| 1.发挥政府调控功能,营造校企合作良好氛围 | 第49-50页 |
| 2.改善校企合作沟通机制,释放沟通动力 | 第50-51页 |
| 3.构建校企合作网络平台,实现校企信息化沟通 | 第51-52页 |
| (三)提高师资力量和实操技能 | 第52-54页 |
| 1.优化教师聘用机制,改善双师队伍结构 | 第52-53页 |
| 2.深化校企合作内容,扩充双师队伍规模 | 第53页 |
| 3.健全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 第53页 |
| 4.完善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 第53-54页 |
| (四)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 第54-57页 |
| 1.搭建并规范化企业和学校联合评估人才需求体系 | 第54页 |
| 2.组建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标准 | 第54-55页 |
| 3.建立“校企互动、立体交叉”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 | 第55-56页 |
| 4.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组建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 | 第56-57页 |
| 七、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