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4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4-27页 |
2.4 计算公式 | 第27-29页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一年一熟玉米最适播期选择 | 第30-40页 |
3.1 不同播期下的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 | 第30-31页 |
3.2 不同播期下关键生育阶段气象因子分析 | 第31-34页 |
3.3 不同播期下叶面积指数与生育期日最高温最低温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3.4 不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分析 | 第35-37页 |
3.5 相对产量与日最高温最低温相关关系 | 第37-38页 |
3.6 不同播期下高温和低温发生概率 | 第38-39页 |
3.7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华北地区春夏播玉米最适密度研究 | 第40-48页 |
4.1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产量分析 | 第40-41页 |
4.2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干物质积累 | 第41-43页 |
4.3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叶面积指数变化 | 第43-44页 |
4.4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光合速率及冠层透光率分析 | 第44-45页 |
4.5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倒伏率分析 | 第45-46页 |
4.6 不同品种及密度下春、夏播玉米产量、光合速率和倒伏率相关关系 | 第46-47页 |
4.7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不同轮作体系产量、生物量及光温资源利用 | 第48-55页 |
5.1 不同轮作体系产量分析 | 第48-49页 |
5.2 不同轮作体系生物量分析 | 第49-50页 |
5.3 不同轮作体系光温资源特征分布 | 第50-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不同轮作体系耗水及农田水量平衡 | 第55-68页 |
6.1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水分动态 | 第55-61页 |
6.2 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水分平衡 | 第61-62页 |
6.3 不同轮作体系水分利用效率 | 第62-66页 |
6.4 不同轮作体系地下水消耗和水资源平衡 | 第66页 |
6.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不同轮作体系综合评价 | 第68-79页 |
7.1 不同轮作体系经济效益分析 | 第68-70页 |
7.2 不同轮作体系环境影响评价 | 第70-74页 |
7.3 不同轮作体系综合评价 | 第74-77页 |
7.4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79-89页 |
8.1 讨论 | 第79-86页 |
8.2 结论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个人简介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