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1 李斯特菌感染的致病性研究 | 第14-16页 |
1.1.1 临床特征 | 第14页 |
1.1.2 发病机理 | 第14-15页 |
1.1.3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1.2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因子 | 第16-19页 |
1.2.1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溶血素(Hemolysin) | 第16页 |
1.2.2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溶血素O(listeriolysinO,LLO) | 第16-17页 |
1.2.3 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溶血素S(ListeriolysinS,LLS)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 | 第19-42页 |
试验一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的克隆 | 第19-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1.1 材料 | 第20页 |
1.2 方法 | 第20-21页 |
1.2.1 引物的合成 | 第20页 |
1.2.2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0页 |
1.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20-21页 |
1.2.4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2.1 LM90菌株llsB基因的扩增 | 第21-22页 |
2.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 | 第22-23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3-24页 |
试验二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第24-3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1.1 材料 | 第25-27页 |
1.1.1 菌体和质粒 | 第2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1.2 方法 | 第27-30页 |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7页 |
1.2.2 LM90株ΔllsB基因缺失融合片段的PCR扩增 | 第27-28页 |
1.2.3 重组穿梭载体pKSV7-ΔllsB的构建 | 第28页 |
1.2.4 LM9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采用青霉素G法) | 第28-29页 |
1.2.5 电转化 | 第29-30页 |
1.2.6 LM90-ΔllsB的构建、筛选和鉴定 | 第30页 |
1.2.7 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2 结果 | 第30-34页 |
2.1 LM90株ΔllsB基因片段的构建 | 第30-31页 |
2.2 重组穿梭质粒pKSV7-ΔllsB的鉴定 | 第31-32页 |
2.3 缺失株LM90-ΔllsB的鉴定 | 第32-34页 |
3 讨论和小结 | 第34-35页 |
试验三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lsB基因缺失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1.1 菌株 | 第36页 |
1.1.2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1.2 方法 | 第37-38页 |
1.2.1 LM90、LM90-ΔllsB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7页 |
1.2.2 LM90与LM90-ΔllsBLD50的测定 | 第37页 |
1.2.3 LM90与LM90-ΔllsB脑、肝、脾载菌量的测定 | 第37页 |
1.2.4 LM90与LM90-ΔllsB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37-38页 |
2 结果 | 第38-40页 |
2.1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8页 |
2.2 LM90与LM90-ΔllsBLD50的测定 | 第38-39页 |
2.3 LM90与LM90-ΔllsB脑、肝、脾载菌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2.4 溶血活性检测结果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全文创新点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