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1.1 骨肿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1.1 骨肿瘤的发生与特点 | 第13-15页 |
1.1.2 骨肿瘤治疗的现有手段 | 第15-16页 |
1.1.3 骨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电刺激在临床治疗的应用 | 第17-25页 |
1.2.1 生物体的电生理现象 | 第17-18页 |
1.2.2 电刺激在骨组织修复的应用 | 第18-22页 |
1.2.3 电刺激在肿瘤治疗的应用 | 第22-25页 |
1.3 压电电活性材料 | 第25-34页 |
1.3.1 压电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第25-26页 |
1.3.2 天然骨组织的压电特性 | 第26-28页 |
1.3.3 压电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 第28-31页 |
1.3.4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特性与制备方法 | 第31-34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铌酸钾钠表面电势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6-54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6-41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2.3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4 样品表征方法 | 第39-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2.3.1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41-42页 |
2.3.2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表面电势表征 | 第42-44页 |
2.3.3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生物相容性表征 | 第44-46页 |
2.3.4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体外抗肿瘤性能表征 | 第46-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铌酸钾钠力-电响应特性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4-64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5页 |
3.2.3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制备 | 第55页 |
3.2.4 样品表征方法 | 第55-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3.1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58页 |
3.3.2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力-电响应特性表征 | 第58-59页 |
3.3.3 铌酸钾钠压电陶瓷的体外抗肿瘤性能表征 | 第59-63页 |
3.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铌酸钾钠铁电光伏特性对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64-80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4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4.2.3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65页 |
4.2.4 样品表征方法 | 第65-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4.3.1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67-68页 |
4.3.2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铁电光伏特性表征 | 第68-69页 |
4.3.3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生物相容性表征 | 第69-72页 |
4.3.4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性能表征 | 第72-75页 |
4.3.5 铌酸钾钠纳米微球的抗肿瘤机理分析 | 第75-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表面仿生纳米微区电场对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的调控 | 第80-95页 |
5.1 引言 | 第80-81页 |
5.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5.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81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1-82页 |
5.2.3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82页 |
5.2.4 样品表征方法 | 第82-8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5.3.1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材料学性能表征 | 第84-86页 |
5.3.2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表征 | 第86-88页 |
5.3.3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表征 | 第88-90页 |
5.3.4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促成骨性能表征 | 第90-93页 |
5.3.5 铌酸钾钠-聚吡咯复合材料的电学稳定性研究 | 第93-94页 |
5.4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97-98页 |
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附件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