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2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3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20-2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7-31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概念与方法 | 第31-42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二)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4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第二章 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关系的理论依据 | 第42-6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42-48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 第42-46页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 第46-48页 |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理论 | 第48-68页 |
(一)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价值资源 | 第49-53页 |
(二)关于统一战线在政党关系上的运用与制度化理论 | 第53-58页 |
(三)关于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一般关系的理论 | 第58-64页 |
(四)关于统一战线的载体与职能的民主价值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统一战线推进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分析 | 第69-88页 |
一、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意识 | 第69-72页 |
(一)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共和国思想 | 第69-70页 |
(二)统一战线思想中的党派民主合作思想 | 第70页 |
(三)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权利思想 | 第70-71页 |
(四)统一战线思想中的民主运动与民主工作方法 | 第71-72页 |
二、统一战线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 | 第72-78页 |
(一)奠定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社会基础 | 第72-74页 |
(二)形成了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机制 | 第74-76页 |
(三)统一战线供应民主政治建设的多元化智力资源 | 第76-77页 |
(四)统一战线协调稳定民主政治建设的政党、政治和社会格局 | 第77-78页 |
三、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的制度构建 | 第78-83页 |
(一)在我国基本、根本政治制度建设中发挥整合功能 | 第78-80页 |
(二)在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建设中发挥聚合功能 | 第80-82页 |
(三)以自身制度化助推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 第82-83页 |
四、统一战线助创民主政治的实践形式 | 第83-86页 |
(一)培育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型民主形式 | 第83-84页 |
(二)发挥协商民主优势融入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 第84-86页 |
(三)依靠协商民主多种样式加强各领域各行业有序的独立自主发展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四章 统一战线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奠基 | 第88-105页 |
一、团结一切力量形成民主势力 | 第88-90页 |
(一)“民主联合战线”整合党派力量 | 第88-89页 |
(二)动员各阶层群众凝聚社会力量 | 第89-90页 |
二、组织民主运动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 第90-98页 |
(一)联合民主力量组织反蒋斗争 | 第90-91页 |
(二)组织推进国统区乃至全国宪政运动 | 第91-93页 |
(三)组织开展国统区抗日民主救国运动 | 第93-94页 |
(四)主导重庆谈判以发表民主和平建国和联合政府主张 | 第94-97页 |
(五)联合各民主党派成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 第97-98页 |
三、探索建立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 | 第98-103页 |
(一)探索建立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 | 第98-99页 |
(二)尝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 第99-102页 |
(三)整合各阶级推动解放区民主政权建设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统一战线助推下的民主政权初建(1949-1954) | 第105-119页 |
一、人民政协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意义 | 第105-111页 |
(一)召集过程为中国民主政治难得试演 | 第105-106页 |
(二)制定《共同纲领》及组织法奠定国家民主制宪根基 | 第106-109页 |
(三)确立国体、政体、政党等国家政权制度设计 | 第109-110页 |
(四)代行人大职权以确保国家最高权力过渡的合理性 | 第110-111页 |
二、创建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联合政府 | 第111-114页 |
(一)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 | 第111-112页 |
(二)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机制确保“民主联合” | 第112-113页 |
(三)中央人民政府构建中的统一战线性质 | 第113-114页 |
三、创建并运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 第114-117页 |
(一)基于统战民主传统延续的历史积淀 | 第114-115页 |
(二)基于民主与团结的政权管理组织定位 | 第115-116页 |
(三)基于运行机制的民主协商实践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统一战线转型与国家宪政建立(1954-1956) | 第119-130页 |
一、人民政协为国家宪政框架建立做好准备 | 第119-122页 |
(一)召开首届全国人代会正式确立人大制度 | 第119页 |
(二)制定《选举法》继而选举中央人民政府 | 第119-121页 |
(三)制定“五四宪法”奠定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基础 | 第121-122页 |
二、职能转变后的政协与人大共筑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格局 | 第122-126页 |
(一)代行人大职能时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兼容格局 | 第122-123页 |
(二)归还人大职权后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独立格局 | 第123-125页 |
(三)通过咨询建议功能继续发挥民主协商功能 | 第125页 |
(四)通过宣传与改造功能继续凝聚力量 | 第125-126页 |
三、巩固多党合作制继续推进党的民主执政 | 第126-128页 |
(一)延续同党外人士友好合作关系传统 | 第126-127页 |
(二)继续激励党外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 第127-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新中国初期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 第130-146页 |
一、统一战线推进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130-138页 |
(一)为封建专制的终结和人民民主的建立整合力量 | 第130-131页 |
(二)为中国开创现代政党政治构建政党关系格局 | 第131-134页 |
(三)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形态奠定实践基础 | 第134-136页 |
(四)组织动员全社会广泛传播并普及民主意识 | 第136-137页 |
(五)为多民族大国的政治认同凝聚人心 | 第137-138页 |
二、统一战线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足 | 第138-144页 |
(一)党政不分冲淡了各党派民主共事的合作效能 | 第138-140页 |
(二)统一战线内部问题弱化民主政治建设效力 | 第140-143页 |
(三)法制的薄弱影响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性和实效性 | 第143-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新中国统一战线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与展望 | 第146-165页 |
一、新中国初期统一战线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 第146-157页 |
(一)统和原则性和策略性是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路 | 第146-150页 |
(二)妥善把握民主与集中是统一战线推进民主政治有序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 第150-154页 |
(三)法制化是统一战线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154-155页 |
(四)统一战线制度化是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 第155-157页 |
二、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未来趋势 | 第157-164页 |
(一)“大统战”格局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开放性视野 | 第157-159页 |
(二)法制化潮流下构建民主政治建设的统战推进路径和制度体系 | 第159-160页 |
(三)发挥人民政协的特色优势构建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 第160-162页 |
(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推进新型民主建设 | 第162-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结论 | 第165-169页 |
一、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有理由深化,重视有必要提高 | 第165-166页 |
二、历史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式民主的内涵与诉求 | 第166-167页 |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战线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附件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