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 | 第11-13页 |
1.2 女性驾驶员安全形势 | 第13-15页 |
1.3 国内外针对女性驾驶员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3 针对女性驾驶员保护研究的总结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乘员伤害评价标准和新车评价规程 | 第20-26页 |
2.1 乘员伤害评价标准 | 第20-22页 |
2.1.1 头部伤害标准 | 第20-21页 |
2.1.2 颈部伤害标准 | 第21页 |
2.1.3 胸部伤害标准 | 第21-22页 |
2.1.4 腿部伤害标准 | 第22页 |
2.1.5 完全伤害评价指标 | 第22页 |
2.2 新车评价规程 | 第22-25页 |
2.2.1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 第23-24页 |
2.2.2 欧洲新车评价规程 | 第24-25页 |
2.2.3 各国NCAP中女性乘员伤害评价标准对比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第26-48页 |
3.1 仿真软件MADYMO的简介 | 第26-27页 |
3.2 实车碰撞试验 | 第27-28页 |
3.3 男性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8-41页 |
3.3.1 驾驶室模型的建立 | 第28-30页 |
3.3.2 转向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3.3.3 假人模型的导入 | 第32-33页 |
3.3.4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3.5 气囊模型的建立 | 第36-39页 |
3.3.6 接触的定义 | 第39-40页 |
3.3.7 模型的加载 | 第40-41页 |
3.4 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41-46页 |
3.5 女性驾驶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驾驶员约束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48-69页 |
4.1 男性与女性假人损伤风险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4.2 约束系统参数对假人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 第50-56页 |
4.2.1 气囊系统 | 第50-53页 |
4.2.2 安全带系统 | 第53-55页 |
4.2.3 转向系统 | 第55-56页 |
4.3 优化目标 | 第56-58页 |
4.3.1 男性驾驶员的综合伤害评价指标WIC | 第56-57页 |
4.3.2 女性驾驶员的综合伤害评价指标WICF | 第57-58页 |
4.3.3 兼顾男性和女性驾驶员的综合伤害评价指标WICA | 第58页 |
4.4 约束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第58-62页 |
4.4.1 因素水平选择 | 第58-59页 |
4.4.2 男性假人约束系统模型因素灵敏度分析 | 第59-61页 |
4.4.3 女性假人约束系统模型因素灵敏度分析 | 第61-62页 |
4.4.4 待优化参数的兼顾选取 | 第62页 |
4.5 约束系统优化设计 | 第62-66页 |
4.5.1 男性假人约束系统模型正交优化设计 | 第63-65页 |
4.5.2 男性与女性假人伤害兼顾优化 | 第65-66页 |
4.6 模型优化前后假人损伤对比 | 第66-68页 |
4.6.1 优化前后男性假人损伤对比 | 第66页 |
4.6.2 优化前后女性假人损伤对比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双级发生器气囊保护效果的研究 | 第69-76页 |
5.1 双级发生器气囊 | 第69-70页 |
5.1.1 双级气囊的研究现状 | 第69页 |
5.1.2 双级气囊的工作原理 | 第69-70页 |
5.2 双级发生器气囊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5.3 双级发生器气囊优化设计 | 第70-72页 |
5.3.1 设计参数的选取 | 第71页 |
5.3.2 参数优化设计 | 第71-72页 |
5.4 双级发生器气囊保护效果分析 | 第72-74页 |
5.4.1 改进前后女性假人损伤对比分析 | 第72-74页 |
5.4.2 改进前后男性假人损伤对比分析 | 第74页 |
5.5 最优模型与初始模型假人损伤对比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6.1.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76-77页 |
6.1.2 创新点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