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悬架分类第11-14页
        1.2.1 被动悬架第11-12页
        1.2.2 全主动悬架第12页
        1.2.3 半主动悬架第12-13页
        1.2.4 混合型主动悬架第13-14页
    1.3 车辆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第14-15页
        1.3.1 PID控制第14页
        1.3.2 天棚阻尼和地棚阻尼控制第14-15页
        1.3.3 最优控制第15页
        1.3.4 模糊控制第15页
        1.3.5 自适应控制第15页
    1.4 振动系统馈能发展现状第15-16页
    1.5 主要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6-17页
        1.5.1 研究意义第16页
        1.5.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结构和原理第17-24页
    2.1 普通作动器结构和原理第17-18页
        2.1.1 普通电磁反力式作动器结构第17-18页
        2.1.2 普通电磁反力式作动器工作原理第18页
    2.2 馈能作动器设计第18-22页
        2.2.1 作动器馈能条件设计第18-20页
        2.2.2 馈能型电磁反力式作动器结构设计第20-22页
        2.2.3 次线圈参数计算第22页
    2.3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结构和原理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第24-48页
    3.1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控制器原理设计第24-35页
        3.1.1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主动力控制第24-35页
            3.1.1.1 模糊控制理论第24-27页
            3.1.1.2 PID控制理论第27-30页
            3.1.1.3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主动力控制器设计第30-35页
        3.1.2 馈能作动器馈能控制第35页
            3.1.2.1 馈能线圈控制第35页
            3.1.2.2 充放电控制第35页
    3.2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第35-46页
        3.2.1 控制器介绍第35页
        3.2.2 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第35-38页
            3.2.2.1 比例电路第36页
            3.2.2.2 加法电路第36-37页
            3.2.2.3 测距模块第37-38页
        3.2.3 控制单元第38-44页
            3.2.3.1 MC9S12EP100单片机第38-39页
            3.2.3.2 A/D转换第39-40页
            3.2.3.3 PWM脉宽调制第40-41页
            3.2.3.4 CAN通讯系统第41-42页
            3.2.3.5 主程序第42-43页
            3.2.3.6 驱动电路第43-44页
        3.2.4 馈能电路第44-46页
            3.2.4.1 整流及充放电电路第44-45页
            3.2.4.2 升压电路第45-46页
    3.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第48-59页
    4.1 模型的建立第48-52页
        4.1.1 路面输入模型建立第48-49页
        4.1.2 馈能型作动器模型建立第49页
        4.1.3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模型建立第49-52页
    4.2 悬架性能评价指标第52-54页
        4.2.1 悬架性能主观评价指标第52页
        4.2.2 悬架性能客观评价指标第52-53页
        4.2.3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性能评价指标第53-54页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4.3.1 馈能型作动器馈能仿真第54-56页
        4.3.2 节能型混合式主动悬架性能仿真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台架试验第59-71页
    5.1 试验台架第59-61页
        5.1.1 模型参数第60页
        5.1.2 试验设备第60-61页
    5.2 隔振与馈能试验第61-71页
        5.2.1 试验原理第61-62页
        5.2.2 试验步骤第62页
        5.2.3 定频激励输入试验第62-65页
        5.2.4 随机路面激励输入试验第65-7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4页
    6.1 总结第71-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Q集团投资战略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下一篇:兼顾女性驾驶员的约束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