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1-12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4页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4页
第2章 区块链技术概述第14-16页
    2.1 区块链技术的定义第14-15页
    2.2 区块链技术的特点第15-16页
        2.2.1 去中心化第15页
        2.2.2 安全性第15-16页
        2.2.3 去信用性第16页
第3章 中国征信业发展概述第16-21页
    3.1 中国征信业发展现状第16-17页
        3.1.1 征信业发展潜力巨大第16-17页
        3.1.2 征信系统逐渐完善第17页
        3.1.3 信息技术应用日趋成熟第17页
    3.2 中国征信业存在的问题第17-21页
        3.2.1 征信数据权属无法清晰界定第17-18页
        3.2.2 征信数据采集过程不当第18-19页
        3.2.3 征信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受到威胁第19-20页
        3.2.4 征信数据价值无法准确衡量第20页
        3.2.5 征信数据缺乏共享机制第20-21页
第4章 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中的应用原理第21-36页
    4.1 区块链技术运用于征信业的意义第21-24页
        4.1.1 降低征信业的服务成本第21-22页
        4.1.2 提高征信数据质量第22页
        4.1.3 拓展征信产品应用场景第22页
        4.1.4 实现征信数据共享第22-24页
        4.1.5 保障征信数据安全第24页
    4.2 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中的具体应用原理第24-36页
        4.2.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数据共享系统的建立第24-26页
        4.2.2 哈希算法在征信数据存储到区块链中的应用第26-29页
        4.2.3 密码学在征信数据保密中的应用第29-31页
        4.2.4 数字签名在征信数据共享中的应用第31-32页
        4.2.5 时间戳在征信数据或征信数据共享记录追溯中的应用第32-33页
        4.2.6 共识机制在防止征信数据被攻击和篡改中的应用第33-34页
        4.2.7 梅克尔树在压缩征信数据空间中的应用第34-36页
第5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数据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第36-44页
    5.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数据共享系统设计第36-40页
        5.1.1 构建P2P网络第36-37页
        5.1.2 生成区块过程第37页
        5.1.3 用户征信数据账户的注册与登陆第37页
        5.1.4 用户征信数据的共享交易第37-40页
    5.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数据共享系统测试第40-43页
        5.2.1 生成共享密钥测试第40-41页
        5.2.2 P2P网络测试第41-42页
        5.2.3 对称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测试第42页
        5.2.4 区块征信数据同步更新测试第42-43页
        5.2.5 共识机制测试第43页
        5.2.6 测试结果评价第43页
    5.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数据共享系统的应用场景第43-44页
        5.3.1 贷款合同登记服务第43页
        5.3.2 跨国个人贷款服务第43-44页
        5.3.3 区块链信用卡服务第44页
        5.3.4 数字资产贷款服务第44页
第6章 区块链技术在征信业的应用建议第44-51页
    6.1 出台扶持区块链在征信业发展的政策第44-47页
    6.2 加快区块链运用于征信业的关键技术攻关第47-48页
    6.3 开展区块链应用于征信业的示范项目第48-49页
    6.4 建立区块链应用于征信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第49页
    6.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资产价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