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一、创新点 | 第20页 |
二、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邻避设施 | 第21-22页 |
二、公众参与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二、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第24-27页 |
三、网络化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公众参与对邻避项目决策的重要性 | 第28-37页 |
第一节 邻避项目决策过程的特殊性 | 第28-31页 |
一、邻避项目决策的特殊性 | 第28-29页 |
二、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特殊性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一、满足公众对决策信息的获知权 | 第31-32页 |
二、缓和利益矛盾与冲突 | 第32页 |
三、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 第32页 |
四、提高决策的效率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可行性 | 第33-37页 |
一、法律保障 | 第33-34页 |
二、技术支持 | 第34-35页 |
三、参与意愿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案例分析 | 第37-60页 |
第一节 相关参与者 | 第37-43页 |
一、邻避项目决策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第38-40页 |
二、参与主体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信息公开 | 第43-54页 |
一、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第43-52页 |
二、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 第52-53页 |
三、公开的时间和地点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参与方式 | 第54-59页 |
一、参与方式列举 | 第54-55页 |
二、邻避项目规划建设中各阶段的参与方式 | 第55-58页 |
三、以京沈高铁环评争议事件为例 | 第58-59页 |
第四节 参与时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困境 | 第60-68页 |
第一节 主体认知偏差 | 第60-62页 |
一、政府 | 第60-61页 |
二、公众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 | 第62-64页 |
一、项目信息不透明 | 第63页 |
二、对信息理解能力不足 | 第63-64页 |
第三节 参与机制不完善 | 第64-66页 |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64-65页 |
二、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 第65-66页 |
第四节 参与方式有效性不足 | 第66-68页 |
一、参与程序缺乏制度化 | 第66页 |
二、参与途径形式化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完善邻避项目决策中公众参与的建议 | 第68-75页 |
第一节 构建主体责任机制 | 第68-70页 |
一、强化主体意识 | 第68-69页 |
二、规范参与主体界定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第70-72页 |
一、提高信息透明度 | 第70-71页 |
二、提高信息接受度 | 第71-72页 |
第三节 保障监督合作机制 | 第72-73页 |
一、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 第72-73页 |
二、探索合作支持机制 | 第73页 |
第四节 健全公众参与方式 | 第73-75页 |
一、规范参与程序 | 第73-74页 |
二、优化参与方式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