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1页 |
二、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八旗及八旗制度 | 第17-18页 |
二、骑射文化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初步形成 | 第19-23页 |
第一节 清朝入关前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表现 | 第19-21页 |
一、满族民俗活动中的骑射文化 | 第19-20页 |
二、满族八旗子弟教育内容中的骑射活动 | 第20页 |
三、军事活动中的骑射技艺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清朝入关后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初步发展 | 第21-23页 |
一、“国语骑射”制度初步建立 | 第21-22页 |
二、清前期武举制度中的骑射内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物质文化 | 第23-29页 |
一、军马的饲养 | 第23-25页 |
二、弓箭的制作 | 第25-27页 |
三、马具及盔甲的制作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制度文化 | 第29-34页 |
一、人才选拔制度 | 第29-31页 |
二、军事训练制度 | 第31页 |
三、政治制度 | 第31-34页 |
第三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精神文化 | 第34-37页 |
一、尚武精神 | 第34-35页 |
二、因循祖训 | 第35页 |
三、忠君爱国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衰落及原因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衰落及表现 | 第37-41页 |
一、八旗官兵战斗力严重下降 | 第37-39页 |
二、“木兰秋狝”衰落及退化 | 第39-40页 |
三、人才选拔中骑射地位的降低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衰落原因及分析 | 第41-46页 |
一、军事思想日益保守 | 第41-42页 |
二、八旗制度弊端显露 | 第42-43页 |
三、武举制的废除 | 第43-44页 |
四、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五、冷兵器的消退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总体特征与影响 | 第46-50页 |
第一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总体特征 | 第46-48页 |
一、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生产性和军事性 | 第46页 |
二、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娱乐性 | 第46-47页 |
三、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政治性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影响 | 第48-50页 |
一、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军事意义 | 第48页 |
二、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教育意义 | 第48-49页 |
三、清朝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政治意义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