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镍矿硫酸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镍钴概述 | 第11-13页 |
1.1.1 镍概述 | 第11-12页 |
1.1.2 钴概述 | 第12-13页 |
1.2 含钴、镍和镁浸出液分离方法 | 第13-17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3-16页 |
1.2.2 溶剂萃取法 | 第16-17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1.3 钴镍分离萃取剂 | 第17-20页 |
1.3.1 酸性萃取剂 | 第18-19页 |
1.3.2 胺类萃取剂 | 第19-20页 |
1.3.3 混合萃取剂 | 第20页 |
1.4 本课题研宄意义和研宄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2.2.1 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2.2.2 P507浓度测定 | 第25页 |
2.2.3 P507皂化率测定 | 第25-26页 |
2.3 相关参数计算 | 第26-28页 |
2.3.1 萃取率 | 第26页 |
2.3.2 分配比 | 第26-27页 |
2.3.3 分离系数 | 第27页 |
2.3.4 洗涤率 | 第27页 |
2.3.5 反萃率 | 第27页 |
2.3.6 沉淀率 | 第27-2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2.4.1 料液配制 | 第28页 |
2.4.2 有机相 | 第28页 |
2.4.3 萃取分离 | 第28页 |
2.4.4 钴镍沉淀 | 第28页 |
2.5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2.6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2.7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钠皂化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第30-39页 |
3.1 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和镍 | 第30-33页 |
3.1.1 P507体系萃取钴 | 第30-31页 |
3.1.2 P507体系萃取镍 | 第31-32页 |
3.1.3 P507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第32-33页 |
3.2 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镍研究 | 第33-35页 |
3.2.1 皂化P507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相比O/A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3 负载有机相的洗涤与反萃 | 第35页 |
3.3 皂化P507体系分离钴镍镁 | 第35-37页 |
3.3.1 Mg~(2+)浓度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相比O/A对钴镍镁分离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P507-N235体系萃取分离钴镍 | 第39-53页 |
4.1 钴镍萃取分离 | 第39-44页 |
4.1.1 料液pH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2 相比O/A的影响 | 第40页 |
4.1.3 P507用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4 N235用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4.1.5 多级萃取 | 第43-44页 |
4.2 洗涤与反萃 | 第44-45页 |
4.2.1 洗涤 | 第44-45页 |
4.2.2 反萃 | 第45页 |
4.3 钴镍萃取过程中水相损失 | 第45-50页 |
4.3.1 萃取条件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2 萃取分相过程静置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Mg~(2+)浓度对钴镍分离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氧化镍矿浸出液中钴镍镁分离 | 第53-65页 |
5.1 氧化镁沉淀法回收钴镍研究 | 第53-61页 |
5.1.1 钴镍与镁分离 | 第53-56页 |
5.1.2 沉淀机理分析 | 第56-59页 |
5.1.3 沉淀产物的溶解 | 第59-60页 |
5.1.4 氧化镁回收 | 第60-61页 |
5.2 钴镍沉淀物酸溶液中钴镍的分离 | 第61-62页 |
5.2.1 萃取 | 第61-62页 |
5.2.2 洗涤 | 第62页 |
5.2.3 反萃 | 第62页 |
5.3 钴、镍和镁分离流程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