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热电转换原理 | 第13-15页 |
1.3 热电材料 | 第15-17页 |
1.4 热电材料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4.1 传统热电材料 | 第17-20页 |
1.4.2 新型热电材料 | 第20-23页 |
1.5 AgBiSe_2热电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5.1 AgBiSe_2热电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基本物性 | 第24-27页 |
1.5.2 AgBiSe_2热电化合物的合成制备技术 | 第27-28页 |
1.5.3 AgBiSe_2热电化合物的热电性能研究 | 第28-29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实验设备 | 第31-40页 |
2.1 材料制备方法和设备介绍 | 第32-34页 |
2.1.1 熔融反应及其设备 | 第32页 |
2.1.2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 | 第32-33页 |
2.1.3 热压烧结(HP) | 第33-34页 |
2.1.4 样品切割设备 | 第34页 |
2.2 材料微结构表征方法和设备介绍 | 第34-36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35页 |
2.2.2 DSC热分析 | 第35页 |
2.2.3 组成分析 | 第35页 |
2.2.4 微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2.2.5 扫描Seebeck系数测试分析 | 第36页 |
2.3 AgBiSe_2化合物的性能评价方法及设备 | 第36-40页 |
2.3.1 电导率的测试和Seebeck系数的测试 | 第36-37页 |
2.3.2 热导率的测试 | 第37-38页 |
2.3.3 Hall系数测试 | 第38-40页 |
第3章 块体AgBiSe_2材料的合成与烧结工艺的探索 | 第40-58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6页 |
3.3.1 AgBiSe_2熔融锭体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41-44页 |
3.3.2 烧结产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44-48页 |
3.3.3 烧结产物的热电性能 | 第48-52页 |
3.3.4 AgBiSe_2化合物低温混相探索 | 第52-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偏离化学计量比AgBiSe_2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热电性能 | 第58-84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 | 第58-59页 |
4.3 Se缺失化合物的合成及热电性能 | 第59-65页 |
4.3.1 Se缺失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59-61页 |
4.3.2 Se缺失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61-63页 |
4.3.3 Se缺失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63-64页 |
4.3.4 Se缺失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64-65页 |
4.4 Ag过量化合物的合成及热电性能 | 第65-70页 |
4.4.1 Ag过量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65-67页 |
4.4.2 Ag过量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67-69页 |
4.4.3 Ag过量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69页 |
4.4.4 Ag过量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69-70页 |
4.5 Bi过量化合物的合成及热电性能 | 第70-77页 |
4.5.1 Bi过量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71-74页 |
4.5.2 Bi过量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74-75页 |
4.5.3 Bi过量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75-77页 |
4.5.4 Bi过量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77页 |
4.6 Ag和Bi相对含量变化的化合物的合成及热电性能 | 第77-82页 |
4.6.1 Ag_(1-x)Bi_(1+x)Se_2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78-79页 |
4.6.2 Ag_(1-x)Bi_(1+x)Se_2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79-81页 |
4.6.3 Ag_(1-x)Bi_(1+x)Se_2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81页 |
4.6.4 Ag_(1-x)Bi_(1+x)Se_2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81-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In、Cd掺杂AgBiSe_2化合物的制备及其热电性能 | 第84-100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实验 | 第84-85页 |
5.3 Cd掺杂Ag_(1-x)Cd_xBiSe_2化合物的制备及热电性能 | 第85-92页 |
5.3.1 Ag_(1-x)Cd_xBiSe_2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85-88页 |
5.3.2 Ag_(1-x)Cd_xBiSe_2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88-90页 |
5.3.3 Ag_(1-x)Cd_xBiSe_2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90-91页 |
5.3.4 Ag_(1-x)Cd_xBiSe_2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91-92页 |
5.4 In掺杂Ag_(1-x)In_xBiSe_2化合物的制备及热电性能 | 第92-98页 |
5.4.1 Ag_(1-x)In_xBiSe_2化合物的相组成和微结构 | 第92-94页 |
5.4.2 Ag_(1-x)In_xBiSe_2化合物的电输运性能 | 第94-96页 |
5.4.3 Ag_(1-x)In_xBiSe_2化合物的热输运性能 | 第96页 |
5.4.4 Ag_(1-x)In_xBiSe_2化合物的热电优值ZT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会议和专利申请 | 第109-110页 |
(一)论文发表情况 | 第109页 |
(二)专利情况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