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 | 第12-16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2-15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 第15-16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6-20页 |
1.3.1 碳材料 | 第16-17页 |
1.3.2 锡基材料 | 第17-19页 |
1.3.3 硅基材料 | 第19页 |
1.3.4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9-20页 |
1.4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 第20-27页 |
1.4.1 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 第20-22页 |
1.4.2 硅基负极材料的优劣性 | 第22-23页 |
1.4.3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3-27页 |
1.5 本文研究方向及意义 | 第27-29页 |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7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Si/Rubber复合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9-42页 |
2.1 引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0-31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2.2.3 测试和表征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1页 |
2.3.1 不同橡胶材料对Si/Rubber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33-39页 |
2.3.2 不同配比对Si/LT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3 Si/LT复合电极的倍率性能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Si@a-C复合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3-44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44页 |
3.2.3 测试和表征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3.1 LNBR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3.3.2 Si@a-C复合电极碳化温度的选择 | 第47-48页 |
3.3.3 Si@a-C复合电极的成分分析 | 第48-49页 |
3.3.4 Si@a-C复合电极的微观形貌 | 第49-51页 |
3.3.5 Si@a-C复合电极的循环电性能 | 第51-52页 |
3.3.6 原料配比对Si@a-C复合电极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Si@a-C复合电极的结构修饰及性能研究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6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4.2.3 测试和表征 | 第57页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7-66页 |
4.3.1 多孔材料应用于Si@a-C复合电极的可行性分析 | 第57-59页 |
4.3.2 FACS修饰Si@a-C复合电极的微观形貌 | 第59-61页 |
4.3.3 FACS修饰Si@a-C复合电极的循环电性能 | 第61-63页 |
4.3.4 FACS修饰Si@a-C复合电极的倍率性能 | 第63页 |
4.3.5 FACS的量对FACS修饰Si@a-C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6 电流密度对FACS修饰Si@a-C复合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