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预防儿童同辈欺凌行为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以昆明市X社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一、导言第8-11页
    (一) 研究背景第8-11页
        1. 儿童欺凌行为日益增多第8页
        2. 欺凌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第8-9页
        3. 社会工作介入欺凌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9-11页
    (二) 研究目的第11页
        1. 阐述X社区儿童欺凌行为的特点第11页
        2. 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第11页
        3. 探索社会工作预防儿童欺凌行为的途径和方法第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9页
    (一) 概念界定第11-13页
        1. 国内对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第11-12页
        2. 国外对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第12-13页
    (二) 相关研究第13-19页
        1. 预防欺凌行为途径第13-16页
        2. 预防欺凌行为社会工作方法第16-17页
        3. 欺凌行为对旁观者负面影响第17-18页
        4. 文献评述第18-19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9-24页
    (一) 研究内容第19页
    (二) 研究方法第19-22页
        1. 质性研究第19页
        2. 实务研究第19-20页
        3. 收集资料的方法第20-22页
    (三) 研究对象第22-24页
        1. X社区介绍第22-23页
        2. 研究对象第23-24页
四、研究发现第24-34页
    (一) X社区儿童同辈欺凌行为现状分析第24-26页
        1. 同辈欺凌具有普遍性第24-25页
        2. 同辈欺凌的方式第25-26页
    (二) 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普遍存在负面情绪第26-28页
        1. 被欺凌者表现为悲伤、痛苦、自卑第26页
        2. 欺凌者表现为愤怒、焦虑第26-27页
        3. 旁观者表现为悲伤、压抑、紧张、焦虑第27-28页
    (三) 旁观者应对欺凌方式单一第28-29页
    (四) 面对欺凌行为时旁观者缺乏应对策略第29-31页
    (五) 同辈欺凌行为对旁观者的负面影响第31-32页
    (六) 部分欺凌者、被欺凌者由旁观者转变而来第32-34页
五、小组工作介入过程第34-42页
    (一) 目的第34页
    (二) 理论指导第34-39页
        1. 认知行为理论第34-36页
        2. 社会学习理论第36-39页
    (三) 服务过程第39-42页
六、服务效果评估第42-47页
    (一) 社区中的欺凌行为下降第42-43页
    (二) 旁观者参与欺凌行为的比重下降第43-44页
    (三) 旁观者主动制止欺凌行为比重提升第44-47页
七、结论与建议第47-50页
    (一) 研究结论第47-48页
        1. 预防欺凌行为时不能忽视旁观者第47页
        2. 预防欺凌行为时旁观者同理心的能力培养是难点第47页
        3. 预防欺凌行为中改变旁观者态度是重点第47页
        4. 预防欺凌行为中警惕旁观者向欺凌者、被欺凌者角色的转变第47-48页
    (二) 建议第48-50页
        1. 社工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共同预防欺凌行为第48-49页
        2. 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预防儿童同辈欺凌行为第49页
        3. 建立健全惩戒机制第49-50页
附录一第50-53页
附录二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关系网络视域下的家庭抗逆力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E村W姓大家庭为例
下一篇:抗逆力视角下农村肢体残疾人小组工作介入路径研究--基于鄂城区残疾人社会工作项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