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导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 儿童欺凌行为日益增多 | 第8页 |
2. 欺凌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 第8-9页 |
3. 社会工作介入欺凌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9-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 阐述X社区儿童欺凌行为的特点 | 第11页 |
2. 分析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11页 |
3. 探索社会工作预防儿童欺凌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 国内对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 国外对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研究 | 第13-19页 |
1. 预防欺凌行为途径 | 第13-16页 |
2. 预防欺凌行为社会工作方法 | 第16-17页 |
3. 欺凌行为对旁观者负面影响 | 第17-18页 |
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 质性研究 | 第19页 |
2. 实务研究 | 第19-20页 |
3. 收集资料的方法 | 第20-22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1. X社区介绍 | 第22-2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四、研究发现 | 第24-34页 |
(一) X社区儿童同辈欺凌行为现状分析 | 第24-26页 |
1. 同辈欺凌具有普遍性 | 第24-25页 |
2. 同辈欺凌的方式 | 第25-26页 |
(二) 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普遍存在负面情绪 | 第26-28页 |
1. 被欺凌者表现为悲伤、痛苦、自卑 | 第26页 |
2. 欺凌者表现为愤怒、焦虑 | 第26-27页 |
3. 旁观者表现为悲伤、压抑、紧张、焦虑 | 第27-28页 |
(三) 旁观者应对欺凌方式单一 | 第28-29页 |
(四) 面对欺凌行为时旁观者缺乏应对策略 | 第29-31页 |
(五) 同辈欺凌行为对旁观者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六) 部分欺凌者、被欺凌者由旁观者转变而来 | 第32-34页 |
五、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第34-42页 |
(一) 目的 | 第34页 |
(二) 理论指导 | 第34-39页 |
1. 认知行为理论 | 第34-36页 |
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36-39页 |
(三) 服务过程 | 第39-42页 |
六、服务效果评估 | 第42-47页 |
(一) 社区中的欺凌行为下降 | 第42-43页 |
(二) 旁观者参与欺凌行为的比重下降 | 第43-44页 |
(三) 旁观者主动制止欺凌行为比重提升 | 第44-47页 |
七、结论与建议 | 第47-50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1. 预防欺凌行为时不能忽视旁观者 | 第47页 |
2. 预防欺凌行为时旁观者同理心的能力培养是难点 | 第47页 |
3. 预防欺凌行为中改变旁观者态度是重点 | 第47页 |
4. 预防欺凌行为中警惕旁观者向欺凌者、被欺凌者角色的转变 | 第47-48页 |
(二) 建议 | 第48-50页 |
1. 社工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共同预防欺凌行为 | 第48-49页 |
2. 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预防儿童同辈欺凌行为 | 第49页 |
3. 建立健全惩戒机制 | 第49-50页 |
附录一 | 第50-53页 |
附录二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