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34页 | 
| 1.1 概述 | 第9-10页 | 
| 1.2 藻胆蛋白 | 第10-12页 | 
| 1.2.1 藻胆蛋白的命名 | 第10页 | 
| 1.2.2 藻胆蛋白的结构 | 第10-11页 | 
| 1.2.3 藻胆蛋白的保存 | 第11页 | 
| 1.2.4 藻胆蛋白的特征 | 第11-12页 | 
| 1.3 藻红蛋白简介 | 第12-13页 | 
| 1.4 藻蓝蛋白简介 | 第13-14页 | 
| 1.5 藻蓝蛋白的提取 | 第14-16页 | 
| 1.5.1 反复冻融法 | 第15页 | 
| 1.5.2 超声波细胞破碎法 | 第15页 | 
| 1.5.3 组织细胞捣碎法 | 第15页 | 
| 1.5.4 化学试剂处理浸提法 | 第15-16页 | 
| 1.5.5 溶胀法 | 第16页 | 
| 1.6 藻蓝蛋白的分离 | 第16-18页 | 
| 1.6.1 盐析法 | 第16-17页 | 
| 1.6.2 等电点沉淀法 | 第17页 | 
| 1.6.3 超滤法 | 第17-18页 | 
| 1.7 藻蓝蛋白的纯化 | 第18-24页 | 
| 1.7.1 层析法 | 第18-19页 | 
| 1.7.2 反胶团萃取法 | 第19-24页 | 
| 1.7.3 双水相萃取法 | 第24页 | 
| 1.8 双水相萃取技术简介 | 第24-32页 | 
| 1.8.1 双水相体系形成机理 | 第25-27页 | 
| 1.8.2 双水相体系的相图 | 第27-28页 | 
| 1.8.3 双水相体系的特点 | 第28-29页 | 
| 1.8.4 影响物质分配平衡的因素 | 第29-31页 | 
| 1.8.5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 第31-32页 | 
| 1.9 本论文工作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螺旋藻中藻蓝蛋白的提取条件探讨 | 第34-43页 | 
| 2.1 引言 | 第34页 | 
|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34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2.3.1 藻蓝蛋白的提取 | 第34-35页 | 
| 2.3.2 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 2.4.1 藻蓝蛋白的定性 | 第36-37页 | 
| 2.4.2 藻蓝蛋白提取条件探讨 | 第37-42页 |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3章 藻蓝蛋白的双水相萃取条件研究 | 第43-51页 | 
| 3.1 引言 | 第43页 | 
|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3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 3.3.1 藻蓝蛋白粗提液的制备 | 第43-44页 | 
| 3.3.2 双水相萃取研究 | 第44页 | 
| 3.3.3 分析方法 | 第44-46页 |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49页 | 
| 3.4.1 PEG的选择 | 第46-47页 | 
| 3.4.2 TLL的确定 | 第47-48页 | 
| 3.4.3 相比的确定 | 第48-49页 | 
| 3.4.4 pH的确定 | 第49页 |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藻蓝蛋白的壳聚糖、硫酸铵纯化方法研究 | 第51-59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51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 4.3.1 藻蓝蛋白的粗提取 | 第51-52页 | 
| 4.3.2 壳聚糖浓度的确定 | 第52页 | 
| 4.3.3 硫酸铵盐析 | 第52页 | 
| 4.3.4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 4.4.1 壳聚糖浓度的确定 | 第53-54页 | 
| 4.4.2 硫酸铵盐析 | 第54-57页 | 
| 4.5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藻蓝蛋白的纯化研究 | 第59-67页 | 
| 5.1 引言 | 第59页 | 
| 5.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59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 5.3.1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 第59-60页 | 
| 5.3.2 藻蓝蛋白的柱层析纯化 | 第60页 | 
| 5.3.3 藻蓝蛋白的双水相纯化 | 第60页 | 
| 5.3.4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 5.4.1 过柱分离效果讨论 | 第61-64页 | 
| 5.4.2 双水相萃取效果讨论 | 第64-65页 | 
| 5.4.3 两纯化方法对比 | 第65页 | 
| 5.5 小结 | 第65-6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