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走向共享、和谐的大众文化--特里·伊格尔顿共同文化观之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选题原由和写作主旨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第13-17页
第一章 共同文化观的提出第17-27页
 一、共同文化观是伊格尔顿文化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核第17-19页
 二、共同文化观的理论来源第19-23页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第19-20页
  (二) 威廉斯关于“共同文化”、“共同体”的阐释第20-23页
 三、伊格尔顿共同文化观的内涵第23-27页
  (一) 对文化的阐释第23-25页
  (二) “共同”二字的内涵第25-27页
第二章 共同文化观的价值维度及意义第27-34页
 一、走向共同文化第27-29页
  (一) 从文学理论到文化批评第27-28页
  (二) 从政治批评到政治的文化第28-29页
 二、共同文化观的价值维度第29-33页
  (一) 大众维度第29-30页
  (二) 人文关怀的维度第30-31页
  (三) 宗教伦理的维度第31-33页
 三、共同文化观的意义第33-34页
第三章 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共同文化观第34-41页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第34-36页
 二、共同文化观与大众文化观的一致性第36-38页
  (一) 文化的大众参与性第36-37页
  (二)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第37-38页
 三、共同文化观与大众文化观的差异性第38-41页
第四章 共同文化观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第41-47页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分析第41-42页
 二、共同文化观给予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第42-47页
  (一) 对于当下文化危机的反思第42-43页
  (二) 在“去精英化”与“去政治化”之间寻求平衡第43-44页
  (三) 文化工作者应担负起文化理论的建设工作第44-45页
  (四) 塑造社会的共同理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第45-46页
  (五) 文化的走向及回归第46-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湖北省日资企业所遇到的中日文化差异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下一篇: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