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程序的必要性 | 第10-19页 |
一、现行协商程序存在不足 | 第11-14页 |
(一) 协商过程缺乏法律规范 | 第11-12页 |
(二) 协议内容执行效力低 | 第12-13页 |
(三) 协商与诉讼衔接断裂 | 第13-14页 |
二、现行协商程序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问题中难以发挥作用 | 第14-19页 |
(一)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涉及公共利益 | 第14-15页 |
(二)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主体具有不确定性 | 第15-16页 |
(三)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需要公众参与 | 第16-17页 |
(四)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程序涉及与生态环境侵权诉讼的衔接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程序的可行性 | 第19-27页 |
一、现实基础—我国生态环境损害问题严重 | 第19-20页 |
二、政策基础—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 第20-21页 |
三、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四、价值基础—协商制度的本身优势和功能 | 第23-25页 |
(一) 制度本身优势 | 第23-24页 |
(二) 制度的功能分析 | 第24-25页 |
五、经验基础—美国的生态环境损害协商程序借鉴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程序的建议 | 第27-38页 |
一、协商主体 | 第27-32页 |
(一) 民事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协商主体 | 第27-29页 |
(二) 行政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的协商主体 | 第29-31页 |
(三) 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共同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协商主体 | 第31-32页 |
二、协商程序 | 第32-36页 |
(一) 损害的调查与评估 | 第32-33页 |
(二) 协商程序的启动 | 第33-34页 |
(三) 协商程序的进行 | 第34页 |
(四) 协商程序的终止 | 第34-36页 |
1、未达成协议 | 第34-35页 |
2、达成协议 | 第35-36页 |
三、协商与诉讼的衔接 | 第36-38页 |
(一)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衔接 | 第36-37页 |
(二)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与生态环境侵权诉讼的衔接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商程序的实施保障 | 第38-44页 |
一、建立鼓励责任主体主动协商措施 | 第38-39页 |
二、增加公众参与程序 | 第39-40页 |
三、加强技术保障 | 第40-41页 |
(一)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 第40-41页 |
(二) 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评估机制 | 第41页 |
四、构建社会化救济机制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谢辞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和学习间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