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微纳米曝气增氧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黑臭水体治理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曝气增氧治理黑臭水体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常见的曝气技术及其优缺点第12-13页
        1.2.2 新型微纳米曝气技术第13-14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4页
    1.4 课题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创新点第15-17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17-21页
    2.1 微纳米曝气装置及系统第17-19页
    2.2 测定方法及仪器第19页
        2.2.1 曝气装置性能指标及测定方法第19页
        2.2.2 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第19页
        2.2.3 试验仪器第19页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9-21页
第三章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曝气装置内部流场分析第21-31页
    3.1 数值模拟前处理第21-23页
        3.1.1 几何建模第21-22页
        3.1.2 网格划分第22-23页
        3.1.3 流体特性第23页
        3.1.4 边界条件第23页
    3.2 数值模拟求解器第23-24页
        3.2.1 湍流模型第23页
        3.2.2 多相流模型的选择第23-24页
        3.2.3 求解设置及过程第24页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第24-29页
        3.3.1 流场分布第25页
        3.3.2 压力分布第25-27页
        3.3.3 速度分布第27-28页
        3.3.4 相分布第28-29页
    3.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3.4.1 数值模拟前处理第29页
        3.4.2 数值模拟求解器设置第29页
        3.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第四章 微纳米曝气增氧装置充氧性能研究第31-43页
    4.1 曝气装置产生的气泡粒径分布第31页
    4.2 曝气装置充氧性能测试第31-36页
        4.2.1 清水充氧试验原理第31-32页
        4.2.2 微纳米曝气装置性能测试方法第32页
        4.2.3 曝气装置充氧性能分析第32-34页
        4.2.4 曝气装置充氧性能参数表征第34-36页
    4.3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微纳米曝气装置运行条件第36-41页
        4.3.1 试验因素和水平划分第36-37页
        4.3.2 试验结果与模型建立第37-39页
        4.3.3 模型交互项的解析第39-40页
        4.3.4 响应面多目标优化结果及实验验证第40-41页
    4.4 微纳米曝气装置系统优越性分析第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5.1 基于响应面法装置性能测试模型分析与小结第41-42页
        4.5.2 响应面模型显著性及交互项分析与小结第42页
        4.5.3 装置性能参数优化结果分析与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微纳米曝气增氧装置应用研究第43-56页
    5.1 微纳米曝气增氧装置实验室应用研究第43-48页
        5.1.1 COD浓度去除情况分析第44页
        5.1.2 氨氮去除情况分析第44-45页
        5.1.3 硝酸盐氮浓度变化分析第45-46页
        5.1.4 总氮浓度变化分析第46-47页
        5.1.5 总磷浓度变化分析第47-48页
        5.1.6 试验处理效果比较分析第48页
    5.2 微纳米曝气增氧装置工程应用示范第48-54页
        5.2.1 工程示范地简介第48-50页
        5.2.2 示范工程建设第50-53页
        5.2.3 装置系统污染物处理能力及造价分析第53-54页
    5.3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3.1 微纳米曝气增氧装置处理黑臭水体试验研究第54-55页
        5.3.2 工程示范研究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页
    6.2 建议第56-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作者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nFe2O4/MIL-53(Al)-PMS体系、Bi2WO6/MIL-53(Al)-氧化剂—可见光体系与Bi2WO6/MIL-53(Al)/PVDF-可见光体系分别用于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下一篇:氨基湿法脱硫脱硝吸收液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