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MnFe2O4/MIL-53(Al)-PMS体系、Bi2WO6/MIL-53(Al)-氧化剂—可见光体系与Bi2WO6/MIL-53(Al)/PVDF-可见光体系分别用于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53页
    1.1 高级氧化技术第19页
    1.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第19-31页
        1.2.1 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途径第20-21页
        1.2.2 硫酸根自由基与有机物反应的机理第21-22页
        1.2.3 非均相物质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第22页
        1.2.4 非均相过渡金属类物质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第22-29页
        1.2.5 非均相其他物质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第29-31页
    1.3 可见光催化氧化高级氧化技术第31-42页
        1.3.1 可见光催化氧化的基本原理第31-32页
        1.3.2 构造高效可见光催化剂的有效方法第32-33页
        1.3.3 钨酸铋类半导体光催化剂及其改性第33-37页
        1.3.4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第37-40页
        1.3.5 非均相可见光催化体系外加氧化剂的原理及研究进展第40-42页
    1.4 粉末催化剂的固定化研究进展第42-48页
        1.4.1 粉末催化剂固定化的概念、分类和主要方法第42-46页
        1.4.2 聚合物膜固定化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46-48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意义、创新点与技术路线第48-53页
        1.5.1 研究目的第48-49页
        1.5.2 研究内容第49-50页
        1.5.3 研究意义第50页
        1.5.4 创新点第50-51页
        1.5.5 技术路线第51-5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53-64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3-54页
    2.2 实验方法第54-64页
        2.2.1 材料的制备第54-58页
        2.2.2 材料的表征第58页
        2.2.3 MnFe_2O_4/MIL-53(Al)-PMS体系对水中RhB的催化氧化降解第58-59页
        2.2.4 Bi_2WO_6/MIL-53(Al)、Bi_2WO_6/MIL-53(Al)/PVDF对水中RhB的吸附第59页
        2.2.5 Bi_2WO_6/MIL-53(Al)-可见光体系对水中RhB的降解第59-60页
        2.2.6 Bi_2WO_6/MIL-53(Al)-PMS-可见光体系对水中RhB的降解第60页
        2.2.7 Bi_2WO_6/MIL-53(Al)/PVDF-可见光体系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第60-61页
        2.2.8 分析方法第61页
        2.2.9 正交试验的目的和原理第61-64页
第三章 MnFe_2O_4/MIL-53(Al)-PMS-RhB_(aq)非均相体系第64-90页
    3.1 MIL-53(Al)和MnFe_2O_4/MIL-53(Al)的表征第64-71页
        3.1.1 XRD第64-65页
        3.1.2 SEM&EDS第65-66页
        3.1.3 XPS第66-68页
        3.1.4 FT-IR第68-69页
        3.1.5 MnFe_2O_4/MIL-53(Al)的pHpzc第69-70页
        3.1.6 MnFe_2O_4/MIL-53(Al)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第70-71页
    3.2 MnFe_2O_4负载量对MnFe_2O_4/MIL-53(Al)催化性能的影响第71-72页
    3.3 MnFe_2O_4/MIL-53(Al)-PMS对水中RhB的催化降解第72-81页
        3.3.1 对照试验第72-73页
        3.3.2 1-MFO/MIL投加量的影响第73-75页
        3.3.3 PMS投加量的影响第75-76页
        3.3.4 初始RhB浓度的影响第76-78页
        3.3.5 初始溶液pH的影响第78-79页
        3.3.6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79-81页
    3.4 MnFe_2O_4/MIL-53(Al)-PMS作用下RhB的降解机理第81-87页
        3.4.1 淬灭实验第81-83页
        3.4.2 RhB降解过程的UV-vis全波长扫描第83-84页
        3.4.3 1-MFO/MIL活化PMS降解RhB的XPS第84-86页
        3.4.4 RhB的降解机理第86-87页
    3.5 催化剂MnFe_2O_4/MIL-53(Al)的循环使用性能第87-88页
    3.6 小结第88-90页
第四章 Bi_2WO_6/MIL-53(Al)-RhB_(aq)-可见光非均相体系第90-129页
    4.1 Bi_2WO_6/MIL-53(Al)制备条件的优化第90-98页
        4.1.1 广泛影响因子的正交试验第90-94页
        4.1.2 主要影响因子的正交试验第94-98页
    4.2 MIL-53(Al)与Bi_2WO_6/MIL-53(Al)的表征第98-106页
        4.2.1 XRD第98-100页
        4.2.2 SEM&EDS第100-101页
        4.2.3 XPS第101-102页
        4.2.4 FT-IR第102-103页
        4.2.5 UV-visDRS第103-104页
        4.2.6 Bi_2WO_6/MIL-53(Al)的pHpzc第104-105页
        4.2.7 Bi_2WO_6/MIL-53(Al)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第105-106页
    4.3 Bi_2WO_6负载量对Bi_2WO_6/MIL-53(Al)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06-107页
    4.4 Bi_2WO_6/MIL-53(Al)-可见光体系对水中RhB的降解第107-113页
        4.4.1 对照试验第107-109页
        4.4.2 1.25-BWO/MIL投加量的影响第109-111页
        4.4.3 初始溶液pH的影响第111-113页
    4.5 Bi_2WO_6/MIL-53(Al)-氧化剂PMS-可见光体系对水中RhB的降解第113-118页
        4.5.1 预实验第113-114页
        4.5.2 初始RhB浓度的影响第114-115页
        4.5.3 PMS投加量的影响第115-117页
        4.5.4 初始溶液pH的影响第117-118页
    4.6 1.25-BWO/MIL和可见光作用下RhB降解的机理第118-125页
        4.6.1 淬灭实验第118-121页
        4.6.2 RhB光催化降解过程的UV-vis全波长扫描第121-122页
        4.6.3 光电流响应测试第122-123页
        4.6.4 RhB光催化降解的反应机理第123-125页
    4.7 光催化剂Bi_2WO_6/MIL-53(Al)的循环使用性能第125-127页
    4.8 小结第127-129页
第五章 Bi_2WO_6/MIL-53(Al)/PVDF-可见光非均相体系第129-156页
    5.1 Bi_2WO_6/MIL-53(Al)/PVDF的表征第129-136页
        5.1.1 XRD第129-130页
        5.1.2 SEM&EDS第130-131页
        5.1.3 XPS第131-133页
        5.1.4 FT-IR第133-134页
        5.1.5 UV-visDRS第134-135页
        5.1.6 Bi_2WO_6/MIL-53(Al)/PVDF复合物膜的形成机理第135-136页
    5.2 对照试验第136-138页
    5.3 Bi_2WO_6/MIL-53(Al)负载量对Bi_2WO_6/MIL-53(Al)/PVDF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38-140页
        5.3.1 Bi_2WO_6负载量对BWO/MIL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38-139页
        5.3.2 1.25-BWO/MIL负载量对BWO/MIL/PVDF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39-140页
    5.4 Bi_2WO_6/MIL-53(Al)/PVDF-可见光体系对水中有机物的降解第140-150页
        5.4.1 6-BWO/MIL/PVDF投加量的影响第140-141页
        5.4.2 初始RhB浓度的影响第141-143页
        5.4.3 初始RhB溶液pH的影响第143-144页
        5.4.4 6-BWO/MIL/PVDF复合物膜用于其他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第144-150页
    5.5 6-BWO/MIL/PVDF和可见光作用下RhB降解的机理第150-152页
        5.5.1 淬灭实验第150-152页
        5.5.2 RhB光催化降解的反应机理第152页
    5.6 光催化剂Bi_2WO_6/MIL-53(Al)/PVDF的循环使用性能第152-154页
    5.7 小结第154-1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8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84-185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185-186页
致谢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扬州市开发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微纳米曝气增氧系统研发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