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聚丙烯酰胺材料的特点与生物学上的应用 | 第9-12页 |
1.1.1 聚丙烯酰胺材料的制备原理 | 第9-10页 |
1.1.2 聚丙烯酰胺材料的优势 | 第10页 |
1.1.3 聚丙烯酰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 滚环扩增技术 | 第12-16页 |
1.2.1 滚环扩增技术的原理 | 第13-14页 |
1.2.2 滚环扩增技术的结果呈现 | 第14-15页 |
1.2.3 滚环扩增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转基因作物概述及其常用检测技术 | 第16-20页 |
1.3.1 转基因作物概述 | 第16-18页 |
1.3.2 转基因作物的常用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及探针的固定 | 第21-3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实验探针设计与合成 | 第22页 |
2.2.2 滚环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液相RCA检测 | 第23页 |
2.2.4 微球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5 不同方法制备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的比较 | 第24页 |
2.2.6 制备含有不同浓度探针的微球 | 第24页 |
2.2.7 含有不同浓度探针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的比较 | 第24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3.1 滚环的液相RCA电泳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2.3.2 微球的形态 | 第25-26页 |
2.3.3 化学交联法制备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 | 第26-27页 |
2.3.4 紫外交联法制备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 | 第27-28页 |
2.3.5 聚合交联法制备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 | 第28-29页 |
2.3.6 含有不同浓度探针的微球捕获靶分子效果 | 第29-30页 |
2.3.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微球上固相RCA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31-37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2.1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3.2.2 实验探针设计与合成 | 第33页 |
3.2.3 滚环的制备 | 第33页 |
3.2.4 微球的制备 | 第33页 |
3.2.5 固相RCA检测体系 | 第33-34页 |
3.2.6 不同RCA检测体系检测靶分子效果的比较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直接扩增的方式检测靶分子效果 | 第34-35页 |
3.3.2 自然降温杂交后扩增的方式检测靶分子效果 | 第35页 |
3.3.3 恒温杂交后扩增的方式检测靶分子效果 | 第35-36页 |
3.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植物样品检测 | 第37-53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4.2.1 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4.2.2 探针的设计与评价 | 第39-40页 |
4.2.3 人工靶检测范围 | 第40-41页 |
4.2.4 转基因植物样品RCA检测 | 第41-42页 |
4.2.5 转基因植物样品qPCR检测 | 第42-43页 |
4.2.6 直接显色法显示RCA检测结果 | 第43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4.3.1 实验探针的评价 | 第43-44页 |
4.3.2 人工靶检测范围 | 第44-47页 |
4.3.3 NanoDrop分光光度计检测样品DNA的浓度 | 第47页 |
4.3.4 第一批转基因植物样品检测结果 | 第47-49页 |
4.3.5 第二批转基因植物样品检测结果 | 第49-51页 |
4.3.6 直接显色法检测结果 | 第51页 |
4.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工作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