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债券违约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1 债券违约研究 | 第13-14页 |
2.1.2 债券违约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 第14-15页 |
2.1.3 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研究 | 第15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2.1 债券违约研究 | 第15-16页 |
2.2.2 债券违约风险度量研究 | 第16-17页 |
2.2.3 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第3章 我国债券市场及违约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3.1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3.1.1 我国债券市场法律框架 | 第18页 |
3.1.2 我国债券基本类型及特点 | 第18-19页 |
3.1.3 债券市场结构及存量分析 | 第19-21页 |
3.2 我国企业债券违约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3.3 企业债违约后风险化解分析 | 第24-27页 |
3.3.1 企业债券违约后投资者求偿途径分析 | 第24-25页 |
3.3.2 企业债券违约后处理情况 | 第25-27页 |
第4章 企业债券违约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 第27-35页 |
4.1 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4.1.1 外部环境 | 第27页 |
4.1.2 内部环境 | 第27-29页 |
4.2 债券违约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4页 |
4.2.1 预警指标的提炼原则 | 第29-30页 |
4.2.2 预警指标的提炼 | 第30-32页 |
4.2.3 影响因素赋权 | 第32-33页 |
4.2.4 预警指标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4.3 预警指标体系综合打分评价 | 第34-35页 |
第五章 “12中富01”案例分析 | 第35-53页 |
5.1 公司简介 | 第36-38页 |
5.1.1 公司概况 | 第36页 |
5.1.2 公司股东信息 | 第36-37页 |
5.1.3 债券发行及违约情况 | 第37-38页 |
5.2 预警指标体系检验 | 第38-52页 |
5.2.1 行业状况检评价 | 第38-40页 |
5.2.2 公司治理评价 | 第40-44页 |
5.2.3 盈利能力评价 | 第44-46页 |
5.2.4 资本实力评价 | 第46-48页 |
5.2.5 经营战略评价 | 第48页 |
5.2.6 信用调整评价 | 第48-49页 |
5.2.7 预警指标体系综合打分 | 第49-51页 |
5.2.8 检验结果及启示 | 第51-52页 |
5.3 “12中富01”风险化解进展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稳定性测试 | 第53-59页 |
6.1 “11超日债”稳定性测试 | 第53-56页 |
6.2 “12湘鄂债”稳定性测试 | 第56-5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