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蛋白质基本介绍 | 第11-19页 |
1.3.1 蛋白质的组成 | 第11-13页 |
1.3.2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 第13-15页 |
1.3.3 维持和稳定蛋白质结构的因素 | 第15-19页 |
1.4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体内研究 | 第19页 |
1.4.2 体外研究 | 第19页 |
1.4.3 计算机模拟 | 第19-20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荧光光谱法在研究蛋白质折叠中的应用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蛋白质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2.1 测定晶体中的蛋白质分子 | 第23页 |
2.2.2 测定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 | 第23页 |
2.3 蛋白质的荧光光谱技术 | 第23-28页 |
2.3.1 荧光光谱技术 | 第24-26页 |
2.3.2 蛋白质荧光光谱法 | 第26-28页 |
2.4 荧光光谱法研究蛋白质应用分析 | 第28-29页 |
2.4.1 测定蛋白质分子的构象 | 第28页 |
2.4.2 测定蛋白质分子的含量 | 第28-29页 |
2.4.3 测定蛋白质分子的性质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氨基酸疏水性对蛋白质折叠的影响分析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研究背景及方法 | 第31-39页 |
3.2.1 折叠漏斗模型 | 第31-34页 |
3.2.2 蛋白质的结构预测 | 第34-35页 |
3.2.3 模型简化 | 第35-36页 |
3.2.4 搜索算法 | 第36-39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3.3.1 数据集 | 第39-40页 |
3.3.2 模型与算法 | 第40-42页 |
3.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2-46页 |
3.4.1 分段讨论 | 第43页 |
3.4.2 整体讨论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研究背景及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蛋白质结构类 | 第47-48页 |
4.2.2 基于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的方法 | 第48-49页 |
4.3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3.1 数据集 | 第49页 |
4.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9-5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4.4.1 氨基酸总亲疏水P_(HP)预测蛋白折叠速率 | 第52页 |
4.4.2 每种氨基酸的亲疏水值之和P_i预测蛋白折叠速率 | 第52-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残基接触数对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的影响分析 | 第59-71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基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预测折叠速率的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5.3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5.3.1 数据集 | 第60页 |
5.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0-63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5.4.1 各特征原子接触数预测蛋白折叠速率 | 第63-64页 |
5.4.2 各结构类蛋白接触数的折叠速率预测 | 第64-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 | 第71-73页 |
6.1 创新点及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1.1 2D HP模型 | 第71页 |
6.1.2 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 | 第71页 |
6.1.3 三级结构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 | 第71-72页 |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72-73页 |
6.2.1 2D HP模型 | 第72页 |
6.2.2 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折叠速率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