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A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地震动强度参数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三维隔震装置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远近场地震下三维隔震单层球壳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记录 | 第21-28页 |
2.2.1 杆件、节点及隔震支座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5页 |
2.2.3 计算模型 | 第25-26页 |
2.2.4 地震动记录 | 第26-28页 |
2.3 远近场地震下三维隔震球面网壳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2.3.1 评价指标 | 第28页 |
2.3.2 隔震周期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隔震支座特征力比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远近场地震下三维隔震球面网壳隔震层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2.4.1 隔震周期对隔震支座位移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2 隔震支座特征力比对支座位移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3 远近场地震下结构支座最大位移对比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适于近场地震下三维隔震单层球壳地震动强度参数分析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记录 | 第35-41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2.2 地震动记录 | 第36-41页 |
3.3 脉冲地震下地震动强度参数分析 | 第41-48页 |
3.3.1 强度参数及其评估方法 | 第41-44页 |
3.3.2 长短脉冲地震动下强度参数分析 | 第44-48页 |
3.4 考虑三向地震的向量型地震动强度参数 | 第48-49页 |
3.5 非脉冲与脉冲地震对地震动强度参数预测能力影响对比 | 第49-54页 |
3.5.1 相关性 | 第50-51页 |
3.5.2 有效性 | 第51-52页 |
3.5.3 敏感性 | 第52-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三维隔震单层球壳支座位移预测 | 第55-75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记录 | 第55-57页 |
4.3 简化模型运动方程及耦合效应 | 第57-59页 |
4.3.1 运动方程 | 第57-58页 |
4.3.2 耦合效应 | 第58-59页 |
4.4 无量纲化参数 | 第59-61页 |
4.4.1 选用的地震动强度参数 | 第59页 |
4.4.2 无量纲化参数 | 第59-61页 |
4.5 隔震支座位移响应研究 | 第61-68页 |
4.5.1 结构响应参数研究方法 | 第61-62页 |
4.5.2 位移响应的参数分析 | 第62-68页 |
4.6 隔震支座位移预测公式及验证 | 第68-72页 |
4.6.1 隔震支座位移预测公式 | 第68-71页 |
4.6.2 位移预测公式验证 | 第71-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