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外源基因在银耳芽孢中的表达体系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1页
    1 银耳概述第14-18页
        1.1 银耳简介第14页
        1.2 银耳的营养价值第14-15页
            1.2.1 营养价值第14-15页
            1.2.2 药用价值第15页
            1.2.3 经济价值第15页
        1.3 银耳的生物学特性第15-18页
            1.3.1 生长习性第15-16页
            1.3.2 形态结构第16页
            1.3.3 生活史第16-17页
            1.3.4 银耳芽孢作为外源基因表达宿主的优点第17-18页
    2 外源基因在真核微生物中的表达量优化策略第18-27页
        2.1 DNA水平的调控第18-23页
            2.1.1 DNA的修饰第18-22页
            2.1.2 染色质效应第22页
            2.1.3 基因的重排与扩增第22页
            2.1.4 表达框的染色体整合位点和方式第22-23页
        2.2 转录水平的调控第23-24页
            2.2.1 启动子的选择第23页
            2.2.2 增强子第23页
            2.2.3 终止子第23-24页
            2.2.4 MARs序列第24页
            2.2.5 内含子第24页
        2.3 翻译水平的调控第24-27页
            2.3.1 密码子优化第24-25页
            2.3.2 翻译相关因子的作用第25页
            2.3.3 提高表达蛋白的稳定性第25-26页
            2.3.4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26-27页
    3 银耳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4 Laccase基因研究现状第28-29页
    5 survivin (T34A)基因的研究现状第29-30页
    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不同真核生物系列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第31-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47页
        1.1 材料第31-35页
            1.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31页
            1.1.2 试剂第31-32页
            1.1.3 主要仪器第32-33页
            1.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33-34页
            1.1.5 PCR引物第34-35页
        1.2 方法第35-47页
            1.2.1 菌株的活化第35-36页
            1.2.2 质粒的提取第36页
            1.2.3 pTE11-rfp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6-40页
            1.2.4 pTE11-lacZ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0-42页
            1.2.5 pTE11-Laccas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2-43页
            1.2.6 pCAMBIA1301-survivin (T34A)和pCAMBIA1301-s-survivin (T34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3-45页
            1.2.7 pCAMBIA1301-co-survivin (T34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5-46页
            1.2.8 pTE11-survivin (T34A)、pTE11-co-survivin (T34A)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6-47页
    2 结果分析第47-60页
        2.1 重组质粒pTE11-rfp的鉴定第47-49页
            2.1.1 菌落PCR鉴定第47页
            2.1.2 重组质粒鉴定第47-48页
            2.1.3 酶切鉴定第48-49页
            2.1.4 测序鉴定和BLAST分析第49页
        2.2 重组质粒pTE11-lacZ的鉴定第49-51页
            2.2.1 菌落PCR鉴定第49页
            2.2.2 重组质粒鉴定第49-50页
            2.2.3 酶切鉴定第50页
            2.2.4 测序鉴定和BLAST分析第50-51页
            2.2.5 表达鉴定第51页
        2.3 重组质粒pTE11-Laccase的鉴定第51-53页
            2.3.1 菌落PCR鉴定第51-52页
            2.3.2 重组质粒鉴定第52页
            2.3.3 酶切鉴定第52-53页
            2.3.4 测序鉴定第53页
        2.4 重组质粒pCAMBIA1301-survivin (T34A)和pCAMBIA1301-s-survivin (T34A)的鉴定第53-55页
            2.4.1 菌落PCR鉴定第53-54页
            2.4.2 重组质粒鉴定第54页
            2.4.3 酶切鉴定第54-55页
            2.4.4 测序鉴定第55页
        2.5 重组质粒pCAMBIA1301-co-survivin (T34A)的鉴定第55-57页
            2.5.1 co-survivin(T34A)基因的优化结果第55-56页
            2.5.2 菌落PCR鉴定第56页
            2.5.3 重组质粒鉴定第56-57页
            2.5.4 酶切鉴定第57页
            2.5.5 测序鉴定第57页
        2.6 重组质粒pTE11-survivin (T34A)、 pTE11-co-survivin (T34A)的鉴定第57-60页
            2.6.1 菌落PCR鉴定第57-58页
            2.6.2 重组质粒鉴定第58-59页
            2.6.3 酶切鉴定第59页
            2.6.4 测序鉴定第59-6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60-63页
第三章 银耳芽孢的遗传转化及表达鉴定第63-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71页
        1.1 材料第63-67页
            1.1.1 供试菌株与质粒第63页
            1.1.2 试剂第63-64页
            1.1.3 主要仪器第64页
            1.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64-66页
            1.1.5 PCR引物第66-67页
        1.2 方法第67-71页
            1.2.1 银耳芽孢的培养第67页
            1.2.2 银耳芽孢的预处理第67页
            1.2.3 银耳芽孢原生质体的制备第67页
            1.2.4 PEG介导转化银耳芽孢第67页
            1.2.5 银耳芽孢转化子的筛选第67-68页
            1.2.6 银耳芽孢转化子的分子鉴定第68-69页
            1.2.7 银耳芽孢转化子的表达鉴定第69-71页
    2 结果第71-80页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第71页
        2.2 银耳芽孢转化子的分子检测第71-78页
            2.2.1 rfp基因的PCR检测第71-72页
            2.2.2 lacZ基因的PCR检测第72-73页
            2.2.3 Laccase基因的PCR检测第73-74页
            2.2.4 pCAMBIA1301-survivin (T34A) 、pCAMBIA1301-s-survivin (T34A) 和pCAMBIA1301-co-survivin (T34A)的PCR检测第74-76页
            2.2.5 pTE11-survivin (T34A)pTE11-co-survivin (T34A)的PCR检测第76-78页
            2.2.6 测序鉴定结果第78页
        2.3 转化子的表达鉴定第78-80页
            2.3.1 rfp的荧光观察第78页
            2.3.2 β-半乳糖苷酶表达结果第78-80页
            2.3.3 定量检测胞外漆酶活性结果第80页
    3 小结与讨论第80-81页
第四章 银耳芽孢细胞膜通透性调控研究第81-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1.1 材料第81-82页
            1.1.1 供试菌株第81页
            1.1.2 试剂第81页
            1.1.3 主要仪器第81页
            1.1.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第81-82页
        1.2 方法第82-84页
            1.2.1 种子培养第82页
            1.2.2 二级培养第82页
            1.2.3 制作吸光值-银耳芽孢个数的标准曲线第82页
            1.2.4 银耳芽孢生长曲线的测定第82-83页
            1.2.5 发酵液的处理第83页
            1.2.6 分析方法第83-84页
    2 结果第84-93页
        2.1 吸光值-银耳芽孢个数标准曲线第84页
        2.2 银耳芽孢生长曲线第84-85页
        2.3 有机溶剂对银耳芽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85-87页
        2.4 表面活性物质对银耳芽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87-89页
        2.5 膜表面作用抗生素对银耳芽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89-91页
        2.6 无机盐类物质对银耳芽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第91-93页
    3 小结与讨论第93-9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8页
    1 论文总结第95-96页
    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缩略语表第106-107页
附录1 目的基因原始序列及密码子优化后序列第107-110页
附录2 相关载体图谱第110-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杂色鲍MyD88在发育和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稻瘟病菌脂肪酶基因MoL1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