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1-27页 |
| 1.1 银薄膜的基本性质 | 第11页 |
| 1.2 薄膜生长的基本过程 | 第11-17页 |
| 1.2.1 成核阶段 | 第12-15页 |
| 1.2.2 核心合并阶段 | 第15-16页 |
| 1.2.3 厚度生长阶段 | 第16-17页 |
| 1.3 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 1.4 薄膜的粗糙机制和动力学标度理论 | 第19-22页 |
| 1.4.1 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 | 第19页 |
| 1.4.2 表面粗糙度的动力学标度理论 | 第19-22页 |
| 1.5 有效介质理论(EMT)简介 | 第22-23页 |
| 1.6 银薄膜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2 掺铝银薄膜的制备方法和测量手段 | 第27-31页 |
| 2.1 掺铝银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 2.2 掺铝银薄膜的测量手段 | 第28-30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摻铝银薄膜的材料特性分析 | 第31-45页 |
| 3.1 掺铝银薄膜的厚度分析 | 第31页 |
| 3.2 掺铝银薄膜的表面形貌 | 第31-36页 |
| 3.2.1 不同掺杂浓度对掺铝银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2.2 不同厚度对掺铝银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3 掺铝银薄膜的稳定性 | 第36-40页 |
| 3.3.1 掺铝银薄膜的热稳定性 | 第36-37页 |
| 3.3.2 掺铝银薄膜的表面氧化现象与改进方法 | 第37-40页 |
| 3.4 掺铝银薄膜的动力学标度分析 | 第40-42页 |
| 3.5 掺铝银薄膜表面光滑和热稳定性的机制 | 第42-43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掺铝银薄膜的光学特性分析 | 第45-51页 |
| 4.1 Bruggeman有效介质理论 | 第45-47页 |
| 4.2 掺铝银薄膜的光学常数计算 | 第47-49页 |
| 4.3 掺铝银薄膜吸收光谱的测量 | 第49-5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