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符号及缩写语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猪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 树突状细胞的分布 | 第13页 |
1.2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途径 | 第13-14页 |
1.2.1 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 | 第13-14页 |
1.2.2 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 | 第14页 |
1.3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 第14-15页 |
1.3.1 诱导T细胞活化 | 第14页 |
1.3.2 诱导T细胞耐受 | 第14-15页 |
2 中药多糖对DC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2.1 对树突状细胞具有免疫调控的中药多糖 | 第15-18页 |
2.1.1 黄芪多糖(APS) | 第15页 |
2.1.2 牛膝多糖(ABPS) | 第15-16页 |
2.1.3 当归多糖(AnPS) | 第16-17页 |
2.1.4 灵芝多糖(GLPS) | 第17页 |
2.1.5 人参多糖(GPS) | 第17页 |
2.1.6 菌类多糖 | 第17-18页 |
2.1.7 马齿苋多糖(POLP) | 第18页 |
2.1.8 桑葚多糖(MFPS) | 第18页 |
2.1.9 无花果多糖(FCPS) | 第18页 |
2.1.10 白术多糖(AMPS) | 第18页 |
2.1.11 苜蓿多糖(MSPS) | 第18页 |
2.2 板蓝根多糖(IRPS)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2.1 IRPS的免疫增强作用 | 第19页 |
2.2.2 IRPS的抗病毒作用 | 第19页 |
2.2.3 IRPS与DC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页 |
3 树突状细胞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3.1 DC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3.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 第20页 |
3.1.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 第20-21页 |
3.1.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 | 第21页 |
3.1.4 猪流感病毒(SIV) | 第21页 |
3.1.5 猪圆环病毒(PCV) | 第21页 |
3.1.6 猪瘟病毒(CSFV) | 第21-22页 |
3.2 伪狂犬病毒(PRV)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试验一板蓝根多糖体外抗伪狂犬病毒试验研究 | 第24-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1.1 材料 | 第24-25页 |
1.1.1 药物 | 第24页 |
1.1.2 细胞株与毒株 | 第24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1.2 方法 | 第25-27页 |
1.2.1 IPRS的提取 | 第25页 |
1.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1.2.3 IRPS在ST细胞上安全浓度测定 | 第25-26页 |
1.2.4PRV对ST细胞感染性测定‐TCID50 | 第26页 |
1.2.5 IRPS体外抗PRV试验 | 第26-27页 |
1.2.6 统计学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 | 第27-29页 |
2.1 IRPS的提取率和净含量 | 第27页 |
2.2 IRPS在ST细胞上安全浓度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2.3 PRV对ST细胞感染性(TCID50)的测定结果 | 第28页 |
2.4 IRPS体外抗PRV作用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2.4.1 IRPS对PRV阻断作用结果 | 第28页 |
2.4.2 IRPS对PRV抑制作用结果 | 第28-29页 |
2.4.3 IRPS对PRV直接杀灭作用结果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试验二IRPS对猪外周血MoDC形态及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3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 材料 | 第30-31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1.1.2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30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1.1.4 实验动物 | 第30-31页 |
1.2 方法 | 第31-33页 |
1.2.1 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的体外诱导及培养 | 第31页 |
1.2.2 IRPS对DC最佳增殖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1.2.3 IRPS对DC形态的影响 | 第31页 |
1.2.4 IRPS对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1-33页 |
1.2.5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2.1 IRPS对DC最佳增殖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2.2 IRPS对DC形态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 IRPS对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5-39页 |
2.3.1 ELISA法检测上清中IRPS对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2 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IRPS对DC合成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试验三猪树突状细胞与伪狂犬病毒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41-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材料 | 第41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1.1.2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41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1.1.4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1.1.5 毒株 | 第41页 |
1.2 方法 | 第41-43页 |
1.2.1 猪MoDC的体外诱导及培养 | 第41页 |
1.2.2 PRV感染DC | 第41页 |
1.2.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PRV感染MoDC后病毒分布 | 第41-42页 |
1.2.4 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PRV感染DC后病毒拷贝量的变化 | 第42页 |
1.2.5 IRPS对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2页 |
1.2.6 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2.1 IFA检测结果 | 第43页 |
2.2 PRV感染DC后病毒拷贝量的测定 | 第43-46页 |
2.2.1 阳性质粒的构建 | 第43页 |
2.2.2 质粒浓度的计算 | 第43页 |
2.2.3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3-44页 |
2.2.4 PRV感染DC后病毒粒子拷贝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2.3 PRV感染DC前后上清中分泌IL‐6和IL‐12的变化 | 第46-47页 |
2.4 PRV感染DC前后合成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 | 第47-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试验四IRPS对PRV感染猪MoDC的调节作用研究 | 第52-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1.1 材料 | 第52页 |
1.1.1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1.1.2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52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1.1.4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1.1.5 毒株 | 第52页 |
1.2 方法 | 第52-53页 |
1.2.1 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处理 | 第52页 |
1.2.2 PRV感染DC | 第52页 |
1.2.3 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PRV感染DC后病毒拷贝量的变化 | 第52页 |
1.2.4 IRPS对PRV感染DC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52-53页 |
1.2.5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2.1 IRPS对PRV感染DC病毒拷贝量的影响 | 第53页 |
2.2 IRPS对PRV感染DC分泌IL‐6和IL‐12的影响 | 第53-55页 |
2.3 IRPS对PRV感染DC合成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 第55-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全文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ABSTRACT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