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佳蕾差异论女性主义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导论 | 第22-39页 |
第一章 从性别对立到差异论出场 | 第39-51页 |
1.1 男权理论和现实的清算 | 第39-43页 |
1.1.1 精神分析学中的男权 | 第40-41页 |
1.1.2 哲学中的男权 | 第41-42页 |
1.1.3 现实社会秩序中的男权 | 第42-43页 |
1.2 女权理论及取向辨正 | 第43-47页 |
1.2.1 对性别对抗的解读 | 第43-45页 |
1.2.2 对性别平权的认知 | 第45-46页 |
1.2.3 对性别关系前景的态度 | 第46-47页 |
1.3 差异论出场及其显要地位 | 第47-51页 |
1.3.1 差异论出场 | 第47-48页 |
1.3.2 差异论显要地位 | 第48-51页 |
第二章 差异论真蕴及其致思指向 | 第51-66页 |
2.1 差异的基本涵义 | 第51-56页 |
2.1.1 性别生理/机体差异 | 第51-52页 |
2.1.2 性别心理/气质差异 | 第52-53页 |
2.1.3 性别社会差异 | 第53-54页 |
2.1.4 性别文化差异 | 第54-56页 |
2.2 差异的基本特点 | 第56-60页 |
2.2.1 客观性 | 第56-57页 |
2.2.2 历史性 | 第57-58页 |
2.2.3 具体性 | 第58-59页 |
2.2.4 相对性 | 第59-60页 |
2.3 差异论致思指向 | 第60-66页 |
2.3.1 思考女性主义理论悖论 | 第61-62页 |
2.3.2 思考性别对抗现实 | 第62-63页 |
2.3.3 思考社会政治趋向 | 第63-64页 |
2.3.4 思考女性主义发展未来 | 第64-66页 |
第三章 差异论与两个主体 | 第66-78页 |
3.1 男权和女权都等于非主体 | 第66-68页 |
3.1.1 男权主体批判 | 第66-68页 |
3.1.2 女权主体反思 | 第68页 |
3.2 两个主体的差异论基础 | 第68-74页 |
3.2.1 两个主体的“他者主体” | 第69-70页 |
3.2.2 两个主体的心理/思维特点 | 第70-71页 |
3.2.3 两个主体的“间隔项” | 第71-72页 |
3.2.4 两个主体的同时在场 | 第72-74页 |
3.3 两个主体的自我建构 | 第74-78页 |
3.3.1 男性主体的自我更新 | 第75-76页 |
3.3.2 女性主体的自我建构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差异论与性别平等 | 第78-90页 |
4.1 男权女权对性别平等的背离 | 第78-80页 |
4.2 性别平等的真实内涵揭示 | 第80-84页 |
4.2.1 性别主体身份的平等 | 第80-81页 |
4.2.2 性别基本权利的平等 | 第81-82页 |
4.2.3 性别意识的平等 | 第82-83页 |
4.2.4 家庭性别角色及关系的平等 | 第83-84页 |
4.3 追求性别平等的正确方式 | 第84-88页 |
4.3.1 立足自身实际追求平等 | 第84-85页 |
4.3.2 发挥自身优长追求平等 | 第85-86页 |
4.3.3 通过互补包括舍弃追求平等 | 第86-87页 |
4.3.4 在动态发展中追求平等 | 第87-88页 |
4.4 确立性别平等的现实尺度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差异论与女性文化 | 第90-101页 |
5.1 从“女神”崇拜到女性文化建构 | 第90-92页 |
5.2 女性文化的内在结构 | 第92-97页 |
5.2.1 女性文化的差异论基础 | 第93-94页 |
5.2.2 女性文化的“女性愉悦”价值 | 第94-95页 |
5.2.3 女性文化的女性谱系主轴 | 第95-96页 |
5.2.4 表达方式——“女人腔” | 第96-97页 |
5.3 女性文化的伦理价值 | 第97-101页 |
5.3.1 重构性别差异的时空观 | 第97-98页 |
5.3.2 社会文化的“缺失”与“在场” | 第98-99页 |
5.3.3 “我对你有爱”的伦理定位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从差异论导向和谐 | 第101-115页 |
6.1 超越二元对立的桥梁 | 第101-103页 |
6.2 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 | 第103-110页 |
6.2.1 现实基础 | 第103-105页 |
6.2.2 性别和谐的自然伦理 | 第105-108页 |
6.2.3 性别和谐的主体担承 | 第108-110页 |
6.3 多元和谐的前途愿景 | 第110-113页 |
6.3.1 性别和谐的扩展放大 | 第111-112页 |
6.3.2 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性 | 第112-113页 |
6.4 把目光投向东方智慧 | 第113-115页 |
结语 | 第115-126页 |
附录 :伊丽佳蕾学术成果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