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的意义 | 第17-26页 |
(一)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法治意识培育的内涵和内容 | 第17-20页 |
1.法治意识培育的内涵 | 第17页 |
2.法治意识培育的内容 | 第17-20页 |
(二)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和落实课程目标 | 第20-21页 |
1.核心素养 | 第20页 |
2.课程目标 | 第20-21页 |
(三)有利于增强初中生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 | 第21-23页 |
1.学法守法意识 | 第22页 |
2.用法意识 | 第22-23页 |
3.护法意识 | 第23页 |
(四)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3-24页 |
(五)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24-26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成因 | 第26-39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1.教学内容偏离课程目标 | 第32-33页 |
2.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 | 第33-34页 |
3.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枯燥 | 第34页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9页 |
1.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 | 第34-35页 |
2.教师的法治专业化素养不强 | 第35-36页 |
3.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 第36页 |
4.教师忽视学生对法律的实践运用 | 第36-37页 |
5.教师考核评估手段僵化单一 | 第37-39页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的提升策略 | 第39-51页 |
(一)认真研读教材 | 第39-41页 |
1.课标的分析 | 第39-40页 |
2.教材结构的分析 | 第40页 |
3.教材内容的分析 | 第40-41页 |
(二)分析学情 | 第41-42页 |
(三)遵循正确的教育教学原则 | 第42-44页 |
1.正面教育的原则 | 第42-43页 |
2.理性认识的原则 | 第43-44页 |
(四)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 第44-51页 |
1.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 | 第44-45页 |
2.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 第45-46页 |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 第46-48页 |
4.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课堂的实效性 | 第48-49页 |
5.建立科学合理的法治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1:教学设计 | 第54-59页 |
《学会依法办事》模拟法庭教学设计 | 第54-56页 |
《法律为我们护航》教学设计 | 第56-59页 |
附录2:调查问卷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